日月行上天,下照万物根。向之生荣背则死,故为万物生死门。
东西两交征,昼夜不暂停。胡为虢山石,留此皎月痕常存。
桂树散疏阴,有若图画成。永叔得之不能晓,作歌使我穷其原。
或疑月入此石中,分此二曜三处明。或云蟾兔好溪山,逃遁出月不可关。
浮波穴石恣所乐,嫦娥孤坐初不觉。玉杵夜无声,无物来捣药。
嫦娥惊推轮,下天自寻捉。绕地掀江踏山岳,二物惊奔不复见。
留此玉轮之迹在青壁,风雨不可剥。此说亦诡异,予知未精确。
物有无情自相感,不间幽微与高邈。老蚌向月月降胎,海犀望星星入角。
彤霞烁石变灵砂,白虹贯岩生美璞。此乃西山石,久为月照著。
岁久光不灭,遂有团团月。寒辉笼笼出轻雾,坐对不复嗟残缺。
虾蟆纵汝恶觜吻,可能食此清光没。玉川子若在,见必喜不彻。

这首诗是北宋诗人苏轼所作,描绘了月亮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的过程,以及月光对万物生长和死亡的影响。全诗共八句,每句都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让人不禁陷入深思。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1. 日月行上天,下照万物根。向之生荣背则死,故为万物生死门。
    日月运行在天空中,它们的光芒洒满大地,照亮了万物的生长和死亡。太阳代表着生命力,月亮则象征着死亡的力量。因此,日月成为了万物生死的分水岭。

  2. 东西两交征,昼夜不暂停。胡为虢山石,留此皎月痕常存。
    东西方向的日月交替运行,无论白天还是黑夜,都在不断前行。但是,这些光芒却无法到达远方的虢山石,使得那里的皎月痕迹得以保留。这反映了自然现象中的相对性和局限性。

  3. 桂树散疏阴,有若图画成。永叔得之不能晓,作歌使我穷其原。
    桂花树散发出淡淡的幽光,宛如一幅美丽的图画。然而,苏轼却无法理解其中的奥秘,于是他创作了一首歌,希望能够揭示其中的真相。这里的“永叔”指的是苏轼自己。

  4. 或疑月入此石中,分此二曜三处明。或云蟾兔好溪山,逃遁出月不可关。
    有人认为月亮进入了这块石头之中,将太阳和月亮分别照耀在两地。又有人认为月亮和兔子喜欢在溪边山水之间玩耍,它们逃离了月亮的控制,变得无法被捕捉。这里的“曜”指的是日和月,“蟾兔”指的是月亮和兔子。

  5. 浮波穴石恣所乐,嫦娥孤坐初不觉。玉杵夜无声,无物来捣药。
    月亮在水面上漂浮,尽情享受着它的乐趣。而嫦娥则独自坐在月宫中,并没有察觉到这一切。玉杵静静地杵击着月宫,却没有人前来捣药。这里的“浮波”指的是月亮在水中漂浮,“穴石”指的是月宫中的洞穴。

  6. 嫦娥惊推轮,下天自寻捉。绕地掀江踏山岳,二物惊奔不复见。
    嫦娥惊恐地推着车轮,想要逃离月宫。她在空中翻滚、跃起,甚至掀翻江水、踏过山川,然而这一切都让她感到惊慌失措,最终无法再看见那两道身影。这里的“惊奔”指的是嫦娥的惊恐和慌乱。

  7. 留此玉轮之迹在青壁,风雨不可剥。此说亦诡异,予知未精确。
    在青壁上留下了玉轮的痕迹,无论风雨如何都无法抹去。这种说法虽然奇特,但我知道它并不完全准确。这里的“此说”指的是前文提到的关于月亮入石的说法。

  8. 物有无情自相感,不间幽微与高邈。老蚌向月月降胎,海犀望星星入角。
    无情之物相互感应,无论是幽深之处还是高远之地,都能发生神奇的变化。例如,老蚌向着月亮弯曲身体,仿佛在等待新生;海犀对着星星凝视,似乎在寻找自己的归宿。这里的“幽微”和“高邈”分别指的是幽深之处和高远之地。

  9. 彤霞烁石变灵砂,白虹贯岩生美璞。此乃西山石,久为月照著。
    红色的云霞照耀着石头,使其变成了晶莹剔透的灵砂;白色的彩虹贯穿山岩,产生了美丽的璞石。这些西山石长久以来都被月光照耀着。这里的“彤霞”、“白虹”和“灵砂”、“美璞”分别指的是红霞、彩虹和灵砂、璞石。

  10. 岁久光不灭,遂有团团月。寒辉笼笼出轻雾,坐对不复嗟残缺。
    岁月流转,阳光始终照耀不灭,于是就有了圆月。寒光笼罩着轻雾,我坐在那里不再感叹它的残缺不全。这里的“团团月”指的是圆月。

  11. 虾蟆纵汝恶觜吻,可能食此清光没。玉川子若在,见必喜不彻。
    小虾蟆纵然张大嘴巴准备吃光这清冷的光华,也难以将其吞噬。如果玉川子在这里,他一定会非常高兴,因为他知道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这里的“玉川子”指的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字号。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月亮对万物生长和死亡的影响,以及自然现象中的相对性和局限性。同时,它也传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之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