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丧、奉养、服食、器用之物,皆无制度以为之节,而天下以奢为荣,以俭为耻。苟其财之可以具,则无所为而不得,有司既不禁,而人又以此为荣。苟其财不足,而不能自称于流俗,则其婚丧之际,往往得罪于族人婚姻,而人以为耻矣。故富者贪而不知止,贫者则强勉其不足以追之。此士之所以重困,而廉耻之心毁也。凡此所谓不能约之以礼也。

方今陛下躬行俭约,以率天下,此左右通贵之臣所亲见。然而其闺门之内,奢靡无节,犯上之所恶,以伤天下之教者,有已甚者矣。未闻朝廷有所放绌,以示天下。昔周之人,拘群饮而被之以杀刑者,以为酒之末流生害,有至于死者众矣,故重禁其祸之所自生。重禁祸之所自生,故其施刑极省,而人之抵于祸败者少矣。今朝廷之法所尤重者,独贪吏耳。重禁贪吏,而轻奢靡之法,此所谓禁其末而弛其本。然而世之识者,以为方今官冗,而县官财用已不足以供之,其亦蔽于理矣。今之入官诚冗矣,然而前世置员盖其少,而赋禄又如此之薄,则财用之所不足,盖亦有说矣。吏禄岂足计哉?臣于财利,固未尝学,然窃观前世治财之大略矣。盖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今天下不见兵革之具,而元元安土乐业,人致其力,以生天下之财,然而公私尝以困穷为患者,殆亦理财未得其道,而有司不能度世之宜而通其变耳。诚能理财以其道,而通其变,臣虽愚,固知增吏禄不足以伤经费也。方今法严令具,所以罗天下之士,可主谓密矣。然而亦尝教之以道艺,而有不帅教之刑以待之乎?亦尝约之以制度,而有不循理之刑以待之乎?亦尝任之以职事,而有不任事之刑以待之乎?夫不先教之以道艺,诚不可以诛其不帅教;不先约之以制度,诚不可以诛其不循理;不先任之以职事,诚不可以诛其不任事。此三者,先王之法所先急也,今皆不可得诛,而薄物细故,非害治之急者,为之法禁,月异而岁不同,为束者至于不可胜记,又况能一二避之而无犯者乎?此法令所以滋而不行,小人有幸而免者,君子有不幸而及者焉。此所谓不能裁之以刑也。凡此皆治之非其道也。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一、引言

臣,王安石,愚钝无能,蒙恩备使一路。现在又蒙恩召回朝廷,有所任属,而当以使事归报陛下。不自知其无以称职,而敢缘使事之所及,冒言天下之事,伏惟陛下详思而择其中,幸甚。

二、正文

  1. 恭俭之德与聪明才智
    臣观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夙兴夜寐,无一日之懈。陛下能勤于政事,明察秋毫,这是国家安定、政治清明的基石。

  2. 公选天下所愿以为辅相者
    又公选天下之所愿以为辅相者,属之以事,而不贰于谗邪倾巧之臣。陛下能够公正无私地选拔人才,委以重任,这为政之道,实乃古今中外之大贤所推崇。

  3. 人才陶冶的重要性
    虽然陛下有这些优点,但人才的埋没和浪费现象严重。如教、养、取、任的具体原则和措施尚需进一步完善。如何培养、选拔、使用人才,是关系到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

  4. 变法图强的必要性
    鉴于此,臣建议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面改革。从变法的政治需要出发,论述了人才陶冶对于政治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三、结论

臣认为虽然陛下具备恭俭之德和聪明才智,能够勤于政事,明察秋毫,但人才的埋没和浪费现象不容忽视。因此,臣恳请陛下采纳臣的建议,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面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

四、注释

  • 嘉祐三年/四年: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或嘉祐四年(1063年)。
  • 二帝、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

五、赏析

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通过分析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不仅指出了国家面临的困境,如人才的埋没和浪费现象,而且提出了针对性的改革方案,如全面改革法度、整顿吏治等。这些建议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关心和责任担当,同时也展现了他的远见卓识和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