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今取之既不以其道,至于任人,又不问其德之所宜,而问其出身之后先,不论其才之称否,而论其历任之多少。以文学进者,且使之治财。已使之治财矣,又转而使之典狱。已使之典狱矣,又转而使之治礼。是则一人之身,而责之以百官之所能备,宜其人才之难为也。夫责人以其所难为,则人之能为者少矣。人之能为者少,则相率而不为。故使之典礼,未尝以不知礼为忧,以今之典礼者未尝学礼故也。使之典狱,未尝以不知狱为耻,以今之典狱者,未尝学狱故也。天下之人,亦已渐渍于失教,被服于成俗,见朝廷有所任使,非其资序,则相议而讪之,至于任使之不当其才,未尝有非之者也。且在位者数徙,则不得久于其官,故上不能狃习而知其事,下不肯服驯而安其教,贤者则其功不可以及于成,不肖者则其罪不可以至于著。若夫迎新将故之劳,缘绝簿书之弊,固其害之小者,不足悉数也。设官大抵皆当久于其任,而至于所部者远,所任者重,则尤宜久于其官,而后可以责其有为。而方今尤不得久于其官,往往数日辄迁之矣。

诗句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译文

上书给仁宗皇帝谈论政事。

注释

  • 上:指向(皇帝)陈述意见。
  • 仁宗皇帝:宋朝的第三位皇帝赵祯。
  • 言事书:上书,即奏章,用于陈述对国家政事的看法和建议。

赏析

此诗反映了作者对当前官员选拔和使用机制的担忧。在古代中国,官员的选拔通常依赖于其家族背景和门第,而非个人的实际能力和品德。这种制度导致了许多有能力但缺乏相应背景或才能的人才被忽视或排斥,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作者通过上书向仁宗皇帝提出改革建议,希望能够改变这种状况,让真正有才能的人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机会。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对于公平选才、注重实际能力的重视,以及对改善政治环境的迫切希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