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始读孟子,见孟子言王政之易行,心则以为诚然。及见与慎子论齐、鲁之地,以为先王之制国,大抵不过百里者,以为今有王者起,则凡诸侯之地,或千里,或五百里,皆将损之至于数十百里而后止。于是疑孟子虽贤,其仁智足以一天下,亦安能毋劫之以兵革,而使数百千里之强国,一旦肯损其地之十八九,而比于先王之诸侯?至其后,观汉武帝用主父偃之策,令诸侯王地悉得推恩分其子弟,而汉亲临定其号名,辄别属汉。于是诸侯王之子弟,各有分土,而势强地大者,卒以分析弱小。然后知虑之以谋,计之以数,为之以渐,则大者固可使小,强者固可使弱,而不至乎倾骇变乱败伤之衅。孟子之言不为过。又况今欲改易更革,其势非若孟子所为之难也。臣故曰:虑之以谋,计之以数,为之以渐,则其为甚易也。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臣始读孟子,见孟子言王政之易行,心则以为诚然。及见与慎子论齐、鲁之地,以为先王之制国,大抵不过百里者,以为今有王者起,则凡诸侯之地,或千里,或五百里,皆将损之至于数十百里而后止。于是疑孟子虽贤,其仁智足以一天下,亦安能毋劫之以兵革,而使数百千里之强国,一旦肯损其地之十八九,而比于先王之诸侯?
译文:我开始阅读《孟子》,见到孟子谈论王政的容易实行,心中就认为确实如此。后来看到孟子和慎子讨论齐国和鲁国的土地问题,认为古代圣王治理国家,大致不过方圆百里,现在如果有王者崛起,那么所有诸侯国的土地,有的方圆千里,有的方圆五百里,都将会减少到方圆几十百里后停止。因此我怀疑孟子虽然贤明,他的仁德智慧足以统一天下,但难道他不能用兵打仗来威胁这些大国,让几百千里的强国突然同意减少土地面积的十九二十,与古代圣王的诸侯相比吗?到了后来,看到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下令诸侯王的土地全部按照推恩政策分割给子弟,而汉朝亲自确定封号,然后分别归属汉室。这样诸侯王的子弟就各自有了领地,而势力强大的地方最终被分割。然后才知道,如果用计谋来策划,用数字来衡量,用逐渐的方式去做,那么大的也可以变成小的,强者也可以变成弱的,而不至发生倾覆、恐慌、变乱、破坏的危险。孟子的言论并没有错。更何况现在想改变现状,其形势并不像孟子所说的那么艰难。所以我说:用计谋来策划,用数字来衡量,用逐渐的方式去做,那么事情就会变得非常容易了。
注释:臣:指臣子,这里指作者自己。孟子:名轲,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家,是孔子之后最有成就的儒家学者,曾著有《尽心篇》、《梁惠王篇》、《公孙丑篇》、《滕文公章句传》、《论语》等。孟子的学说主要是“性善论”,主张人性本善,强调人的天赋良知,并以此作为教育人的基本依据。孟子还重视道德修养,提倡以礼义治国平天下,反对无端的战争和暴力行为。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臣始读孟子,见孟子言王政之易行,心则以为诚然。及见与慎子论齐、鲁之地,以为先王之制国,大抵不过百里者,以为今有王者起,则凡诸侯之地,或千里,或五百里,皆将损之至于数十百里而后止。于是疑孟子虽贤,其仁智足以一天下,亦安能毋劫之以兵革,而使数百千里之强国,一旦肯损其地之十八九,而比于先王之诸侯?
译文:我开始阅读《孟子》,见到孟子谈论王政的容易实行,心中就认为确实如此。后来看到孟子和慎子讨论齐国和鲁国的土地问题,认为古代圣王治理国家,大致不过方圆百里,现在如果有王者崛起,那么所有诸侯国的土地,有的方圆千里,有的方圆五百里,都将会减少到方圆几十百里后停止。因此我怀疑孟子虽然贤明,他的仁德智慧足以统一天下,但难道他不能用兵打仗来威胁这些大国,让几百千里的强国突然同意减少土地面积的十九二十,与古代圣王的诸侯相比吗?
注释:慎子:名不详,春秋末期齐国的政治家。他主张法治思想,强调法律的重要性,主张依法治国。他认为法是君主治理国家的工具,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赏析:这首诗主要讲述了孟子和慎子对土地问题的不同观点以及他们对国家治理方式的看法。其中孟子的观点是主张用仁德来治理国家,他认为国家的疆域大小并不是重要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治理好国家。而慎子则认为一个国家的疆域大小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拥有足够的疆域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这首诗通过对这两位历史人物的观点进行对比,展现了当时人们对于国家治理的不同看法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