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先王之为天下,不患人之不为,而患人之不能,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何谓不患人之不为,而患人之不能?人之情所愿得者,善行、美名、尊爵、厚利也,而先王能操之以临天下之士。天下之士,有能遵之以治者,则悉以其所愿得者以与之。士不能则已矣,苟能,则孰肯舍其所愿得,而不自勉以为才?故曰:不患人之不为,患人之不能。何谓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先王之法,所以待人者尽矣,自非下愚不可移之才,未有不能赴者也。然而不谋之以至诚恻怛之心,亦未有能力行而应之者。故曰: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陛下诚有意乎成天下之才,则臣愿陛下勉之而已。
臣又观朝廷异时欲有所施为变革,其始计利害未尝熟也,顾一有流俗侥幸之人不悦而非之,则遂止而不敢为。夫法度立,则人无独蒙其幸者,故先王之政,虽足以利天下,而当其承弊坏之后,侥幸之时,其创法立制,未尝不艰难也。以其创法立制,而天下侥幸之人亦顺悦以趋之,无有龃龉,则先王之法,至今存而不废矣。惟其创法立制之艰难,而侥幸之人不肯顺悦而趋之,故古之人欲有所为,未尝不先之以征诛,而后得其意。诗曰:“是伐是肆,是绝是忽,四方以无拂。”此言文王先征诛而后得意于天下也。夫先王欲立法度,以变衰坏之俗而成人之才,虽有征诛之难,犹忍而为之,以为不若是,不可以有为也。及至孔子,以匹夫游诸侯,所至则使其君臣捐所习,逆所顺,强所劣,憧憧如也,卒困于排逐。然孔子亦终不为之变,以为不如是,不可以有为。此其所守,盖与文王同意。夫在上之圣人,莫如文王,在下之圣人,莫如孔子,而欲有所施为变革,则其事盖如此矣。今有天下之势,居先王之位,创立法制,非有征诛之难也。虽有侥幸之人不悦而非之,固不胜天下顺悦之人众也。然而一有流俗侥幸不悦之言,则遂止而不敢为者,惑也。陛下诚有意乎成天下之才,则臣又愿断之而已。
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是北宋时期王安石为皇帝上书的政治论文。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原文:
臣愚,不能深明法度,幸陛下开明,任用我为国家重臣,使我得以尽忠报国。译文:
臣我愚蠢无能,无法深刻理解法律和制度,但很感激陛下能明察,任命我为国家的重要官员,让我能够竭尽全力为国家效力。注释:
- 愚:笨拙,不聪明。
- 不能深明法度:无法深刻理解国家的法律与制度。
- 幸陛下开明:非常感谢陛下具有开阔的胸襟,能够理解和赏识我。
- 任用:指任命某人担任某个职位。
- 我得以尽忠报国:我有幸为国家出力,并尽我的忠诚。
- 赏析:
王安石在这篇奏疏中表达了他对皇帝的尊敬和对国家治理的热诚。他自谦其智识浅薄,但极力赞扬了皇帝的开明和用人之道。通过这样的自我定位和对皇帝的赞美,王安石试图表明自己能够以极大的努力和忠诚为国家服务。
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展现了他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对君主的尊重,同时也体现了他的智慧和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