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取之之道者,何也?先王之取人也,必于乡党,必于痒序,使众人推其所谓贤能,书之以告于上而察之。诚贤能也,然后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使之。所谓察之者,非专用耳目之聪明,而私听于一人之口也。欲审知其德,问以行;欲审知其才,问以言。得其言行,则试之以事。所谓察之者,,试之以事是也。虽尧之用舜,亦不过如此而已,又况其下乎?若夫九州之大,四海之远,万官亿丑之贱,所须士大夫之才则众矣,有天下者,又不可以一二自察之也,又不可以偏属于一人,而使之于一日二日之间考试其行能而进退之也。盖吾已能察其才行之大者,以为大官矣,因使之取其类以持久试之,而考其能者以告于上,而后以爵命、禄秩予之而已。此取之之道也。
所谓任之之道者,何也?人之才德,高下厚薄不同,其所任有宜有不宜。先王知其如此,故知农者以为后稷,知工者以为共工。其德厚而才高者以为之长。德薄而才下者以为之佐属。又以久于其职,则上狃习而知其事,下服驯而安其教,贤者则其功可以至于成,不肖者则其罪可以至于著,故久其任而待之以考绩之法。夫如此,故智能才力之士,则得尽其智以赴功,而不患其事之不终,其功之不就也。偷惰苟且之人,虽欲取容于一时,面顾僇辱在其后,安敢不勉乎!若夫无能之人,固知辞避而去矣。居职任事之日久,不胜任之罪,不可以幸而免故也。彼且不敢冒而知辞避矣,尚何有比周、谗谄、争进之人乎?取之既已详,使之既已当,处之既已久,至其任之也又专焉,而不一二以法束缚之,而使之得行其意,尧、舜之所以理百官而熙众工者,以此而已。书曰:“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此之谓也。然尧、舜之时,其所黜者则闻之矣,盖四凶是也。其所陟者,则皋陶、稷、契皆终身一官而不徙。盖其所谓陟者,特加之爵命、禄赐而已耳。此任之之道也。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探索先王取人之道与任用之法
- 先王之取人之道
- 先王选才必在乡党与学宫
- 通过群众推荐选拔贤能之人
- 考察其实际才能和品德
- 察之者非私听一人之言
- 采用观察与询问相结合方式
- 重视德行与才华两方面考核
- 根据德才表现进行合理使用
- 任之者不专权独断
- 任用时考虑长期稳定性
- 注重官员的持久表现与能力
- 给予公正评价和奖励
- 尧舜之任官方法启示
- 尧舜时代重视人才多样性
- 认为高才厚德之人可担任领导角色
- 强调长期任用与考绩机制
- 智能与才力之士鼓励
- 提供足够空间展示才智
- 对有成就者给予奖赏与认可
- 激发持续努力与追求卓越精神
- 无能之人应勇于辞职
- 无胜任能力者应主动回避
- 鼓励有能力者提升自身价值
- 确保职位与责任匹配,避免误用
- 任用后需长期考验与评估
- 任用后需定期进行绩效审查
- 依据工作表现调整职务安排
- 强化考核制度,确保人才发挥最大效益
- 尧舜时代任用原则总结
- 尧、舜时代以德才兼备为任用标准
- 重视长期合作与稳定表现
- 通过考绩法确保公平正义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