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陶冶而成之者何也?亦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

所谓教之之道何也?古者天子诸侯,自国至于乡党皆有学,博置教道之官而严其选。朝廷礼乐、刑政之事,皆在于学,学士所观而习者,皆先王之法言德行治天下之意,其材亦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法在于学。此教之之道也。

所谓养之之道何也?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也。何谓饶之以财?人之情,不足于财,则贪鄙苟得,无所不至。先王知其如此,故其制禄,自庶人之在官者,其禄已足以代其耕矣。由此等而上之,每有加焉,使其足以养廉耻,而离于贪鄙之行。犹以为未也,又推其禄以及其子孙,谓之世禄。使其生也,既于父子、兄弟、妻子之养,婚姻、朋友之接,皆无憾矣;其死也,又于子孙无不足之忧焉。何谓约之以礼?人情足于财而无礼以节之,则又放僻邪侈,无所不至。先王知其如此,故为之制度。婚丧、祭养、燕享之事,服食、器用之物,皆以命数为之节,而齐之以律度量衡之法。其命可以为之,而财不足以具,则弗具也;其财可以具,而命不得为之者,不使有铢两分寸之加焉。何谓裁之以法?先王于天下之士,教之以道艺矣,不帅教则待之以屏弃远方终身不齿之法。约之以礼矣,不循礼则待之以流、杀之法。王制曰:“变衣服者,其君流”,酒诰曰:“厥或诰曰’群饮,汝勿佚。尽拘执以归于周,予其杀!’”夫群饮、变衣服,小罪也;流、杀,大刑也。加小罪以大刑,先王所以忍而不疑者,以为不如是,不足以一天下之俗而成吾治。夫约之以礼,裁之以法,天下所以服从无抵冒者,又非独其禁严而治察之所能致也。盖亦以吾至诚恳恻之心,力行而为之倡。凡在左右通贵之人,皆顺上之欲而服行之,有一不帅者,法之加必自此始。夫上以至诚行之,而贵者知避上之所恶矣,则天下之不罚而止者众矣。故曰:此养之之道也。

”`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所谓陶冶而成之者何也?亦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

所谓教之之道何也?古者天子诸侯,自国至于乡党皆有学,博置教道之官而严其选。朝廷礼乐、刑政之事,皆在于学,学士所观而习者,皆先王之法言德行治天下之意,其材亦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法在于学。此教之之道也。

所谓养之之道何也?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也。何谓饶之以财?人之情,不足于财,则贪鄙苟得,无所不至。先王知其如此,故其制禄,自庶人之在官者,其禄已足以代其耕矣。由此等而上之,每有加焉,使其足以养廉耻,而离于贪鄙之行。犹以为未也,又推其禄以及其子孙,谓之世禄。使其生也,既于父子、兄弟、妻子之养,婚姻、朋友之接,皆无憾矣;其死也,又于子孙无不足之忧焉。何谓约之以礼?人情足于财而无礼以节之,则又放僻邪侈,无所不至。先王知其如此,故为之制度。婚丧、祭养、燕享之事,服食、器用之物,皆以命数为之节,而齐之以律度量衡之法。其命可以为之,而财不足以具,则弗具也;其财可以具,而命不得为之者,不使有铢两分寸之加焉。何谓裁之以法?先王于天下之士,教之以道艺矣,不帅教则待之以屏弃远方终身不齿之法。约之以礼矣,不循礼则待之以流、杀之法。王制曰:“变衣服者,其君流”,酒诰曰:“厥或诰曰’群饮,汝勿佚。尽拘执以归于周,予其杀!’”夫群饮、变衣服,小罪也;流、杀,大刑也。加小罪以大刑,先王所以忍而不疑者,以为不如是,不足以一天下之俗而成吾治。夫约之以礼,裁之以法,天下所以服从无抵冒者,又非独其禁严而治察之所能致也。盖亦以吾至诚恳恻之心,力行而为之倡。凡在左右通贵之人,皆顺上之欲而服行之,有一不帅者,法之加必自此始。夫上以至诚行之,而贵者知避上之所恶矣,则天下之不罚而止者众矣。故曰:此养之之道也。

诗句翻译及注释

  1. 陶冶而成之者:陶冶,指对人进行道德、学问等方面的培养和熏陶。而成之者,指的是通过教育、培养、选拔等方式形成的人材。这句话的意思是,所谓的教育成材,是通过教育和培养、选拔等手段,使人才得到成长和发展。
  2. 教之之道何也:教之之道,即教育的方法。何也,表示原因或理由。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是教育的方法呢?
  3. 古者天子诸侯:古者,指古代。天子诸侯,指古代的君主和诸侯。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的教育体系是由君主和诸侯共同构成的,他们都有自己的学校和教育机构。
  4. 饶之以财:饶之以财,指给予足够的财富。这句话的意思是,给予人们足够的财富,可以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使他们能够专心于学习和工作。
  5. 约之以礼:约之以礼,指用礼仪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这句话的意思是,用礼仪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可以使他们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标准,保持社会秩序。
  6. 裁之以法:裁之以法,指用法律来规定人们的行为。这句话的意思是,用法律来规定人们的行为,可以使人们遵守法律的规定,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7. 此养之之道也:此,指以上所说的方法。养之之道,指养育、教育的方法。这句话的意思是,以上提到的教育方法和培养方式,都是养育和教育的方法。
  8. 所谓教之之道何也:所谓,指所说的。教之之道,即教育的方法和原则。何也,表示原因或理由。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是教育的方法和原则呢?
  9. 古者天子诸侯:古者,指古代。天子诸侯,指古代的君主和诸侯。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的教育和培养体系是由君主和诸侯共同构成的。
  10. 饶之以财:饶,意为富足。以,介词,表目的。财,指财富。这四字连用,意为“让人民拥有充足的财富”。
  11. 饶之以财,其材亦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这是一句关键的语句,它解释了上述“饶之以财”的目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人们有足够的财富时,他们就可以为国家和世界做出贡献了。
  12.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若,表示假设。苟,如果的意思。不为,动词,不能。天下国家,泛指国家。这四字连用,意为“如果不能为国家和世界做出贡献”。
  13. 则不教也:则,表示结果或结论。不教,指不进行教育和培养。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不能满足为国家和世界做出贡献的要求,那么他就不应当接受教育和培养。
  14. 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若,表示假设。苟,如果的意思。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指可以为国家和世界做出贡献。
  15. 则无法在于学:若,表示假设。则,表示结果或结论。无法,指没有方法。在于学,意为存在于学习中。
  16. 此教之之道也:此,指示代词。谓,动词,说、讲。道,名词。此处的道指教育的方法或原则。
  17. 所谓养之之道何也:所谓,指所说的。养之之道,即养育、教育的方法。何也,表示原因或理由。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是养育、教育的方法呢?
  18. 饶之以财:饶,意为富足。以,介词,表目的。财,指财富。这四字连用,意为“给予足够财富”。
  19. 人之情,不足于财:人之情,指人的本性、欲望。不足于财,表示没有足够的财富来满足这些欲望。
  20. 则又放僻邪侈:放僻邪侈,指放纵邪恶奢侈的行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人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放纵自己的邪恶和奢侈行为。
  21. 无足以养廉耻:无足以养,表示不足以用来培养、维护某种品质或精神。廉耻,指廉耻之心。
  22. 犹以为未也:犹,仍然、还、还是之意。以为未也,表示认为还不够。
  23. 又推其禄以及其子孙:又推,再次推广。禄,指俸禄、薪水、福利等。子孙,指后代、子孙后代。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仅要给现任官员足够的待遇,还要考虑他们的后代和子孙。
  24. 谓之世禄:谓之,称为之意。世禄,指世袭的俸禄。
  25. 使其生也:使其,表示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生也,表示出生后的状态或境遇。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能够做到上述两点,那么在官员出生的时候就能够保证他们有足够的生活条件。
  26. 既于父子、兄弟、妻子之养:既于,表示已经完成或满足之意。父子、兄弟、妻子之养,指家庭关系中的亲情关系和经济供养。
  27. 婚姻、饮馔、衣服:婚姻、饮食、衣着,指日常生活中的物质需求。
  28. 皆无憾矣:无憾,表示没有遗憾或不满之处。
  29. 死也:死也,表示死亡的意思。
  30. 则又推其禄及其后世子孙:又推,再次推广。其禄,指俸禄。后世子孙,指后代和子孙后代。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仅要考虑官员本人的生活条件,还要考虑他们的后代和子孙的未来生活条件。
  31. 谓之世禄:谓之,称为之意。世禄,指世袭的俸禄。
  32. 夫约之以礼:夫,语气词。约之以命数之法、律令之法,指用法令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33. “先王之于士也”至”而有余焉哉”:先王之于士,指古代的君主和大臣们对于他们的下属和士人的态度和方法。
  34. 先王之于士大夫,指古代的君主和大臣们对于他们的臣子和士大夫的态度和方法。
  35. “苟不教”至”必弗具也”:苟,如果;则,表示结果或结论。不教,指不进行教育和培养。必弗具也,意指如果不进行教育或者不重视教育,那么就不会有好的治理成果。
  36. “夫教之之道”至”其材亦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教之之道,指养育、教育的方法。其材亦可为天下国之用,指被养育和教育的人才能为国家和世界做出贡献。
  37. “夫约之以礼”至”其禄不可具也”:约之以礼,指用法令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其禄不可具也,意思是这样的法令是不够充分的。
  38. 夫约之以礼、节之以礼、裁之以法:这三句话的意思是,用法令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用节制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用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39. “先王于天下士”至{‘}:先王于天下士,指古代的君主和帝王对于天下的士人和学者的态度和方法。
  40. 先王于天下士: 这是指古代的君主和帝王对天下的士人和学者的态度和方法。
  41. 于天下之士: 于,介词。于下界,这里指全国范围内。这四字连用,意为“对全国范围内的士人和学者”。
  42. 诗句赏析:
    这首诗歌通过对古代君主和帝王对待天下士人和学者的态度和方法的论述,强调了教育和培养的重要性。诗中提到的“陶冶而成之者”、“教之之道”、“养之之道”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对教育和培养的理解。同时,诗中也提到了用法令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用节制来约束行为、用法律来规范行为等措施,这些都是为了确保人们能够为国家和世界做出贡献。整体而言,这首诗歌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于教育和培养的重视以及对国家和世界发展的美好祝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