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之时,天下尝大乱矣。在位贪毒祸败,皆非其人,及文王之起,而天下之才尝少矣。当是时,文王能陶冶天下之士,而使之皆有士君子之才,然后随其才之所有而官使之。诗曰:“岂弟君子,遐不作人”。此之谓也。及其成也,微贱兔置之人,犹莫不好德,兔置之诗是也。又况于在位之人乎?夫文王惟能如此,故以征则服,以守则治。诗曰:“奉璋峨峨,髦士攸宜。”又曰:“周王于迈,六师及之。”文言王所用,文武各得其才,而无废事也。及至夷、厉之乱,天下之才,又尝少矣。至宣王之起,所与图天下之事者,仲山甫而已。故诗人叹之曰:“德輶如毛,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盖闵人才之少,而山甫之无助也。宣王能用仲山甫,推其类以新美天下之士,而后人才复众。于是内修政事,外讨不庭,而复有文、武之境土。故诗人美之曰:“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葘亩。”言宣王能新美天下之士,使之有可用之才,如农夫新美其田,而使之有可采之芑也。由此观之,人之才,未尝不自人主陶冶而成之者也。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译文:
在商朝时期,天下曾经经历过大动荡。在位的君主贪婪残暴,导致国家败亡,这些都是非贤明之人所为。但当文王即位时,天下的人才又变得稀少。文王能够选拔并培养天下人才,使他们都有士人的品格和能力,然后根据他们的才能进行任用。正如古诗所说:“岂弟君子,遐不作人”。这正是指文王的做法。等到他治理天下成就了功业,即便是出身低贱的人,也都喜爱德行,如《兔置》一诗所述。更不用说那些在位的君王了。只有文王能这样做,所以征伐时就服从,防守时就稳固。正如古诗所说:“奉璋峨峨,髦士攸宜。”又说:“周王于迈,六师及之”,文王所用的人,文武两代都能得到合适的人才,没有浪费。到了夷、厉之乱,国家的英才又变得稀少。直到宣王即位,能够与图谋国事的人,就只有仲山甫一人罢了。所以诗人感叹道:“德輶如毛,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是说哀叹人才太少,而仲山甫也感到无助。宣王能够重用仲山甫,推广他的榜样来培养更多的人才,这样才使人才再次多起来。于是在内修内政,对外讨伐不顺从的国家,又恢复了周文王和周武王时的疆土。所以诗人赞美地说:“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葘亩。”意思是说,宣王能够重新培养天下的人才,让他们拥有可用的才干,就像农夫重新耕种田地,使得庄稼长得茂盛,可以采摘一样。由此看来,人的品质和才华,不是天生就形成的,而是取决于人主如何去陶冶和培养。
注释:
- 商之时: 商朝时期。
- 天下尝大乱: 天下曾经历经大动乱。
- 文王: 指周文王姬昌。
- 文王之起: 周文王姬昌即位。
- 天下之才: 天下的人才。
- 文王: 指周文王姬昌。
- 文王: 指周文王姬昌。
- 文王惟能如此: 只有在文王的统治下,才能够做到这样。
- 文王能用: 文王能够合理利用这些人才。
- 文王: 指周文王姬昌。
- 文王: 指周文王姬昌。
- 文言: 古文。
- 武: 武力。
- 文: 文化、文艺。
- 夷、厉: 指商朝末年的两个暴君。
- 宣王: 指周宣王姬静。
- 仲山甫: 春秋时期的著名大臣。
- 德輶如毛: 品德高尚如同细毛般轻。
- 奉璋峨峨: 捧着玉璋,端庄严肃的样子。
- 髦士攸宜: 有志之士应该被任用的意思。
- 薄言: 谦语,意为“我”。
- 采芑: 一种古代祭祀用的草本植物。
- 葘亩: 种植庄稼的地方。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周文王及其臣子仲山甫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强调了人主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及其作用。诗中通过对比商朝末期的人才匮乏和周文王以及周宣王时期的人才复兴,展现了人主对于人才的态度和行为对国家发展的巨大影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才的重视以及对周文王及其臣子的赞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