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斫木抟土,如浮屠、道士法,为王者象。州县吏春秋帅其属释奠于其堂,而学士者或不预焉。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县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于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今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时庆历某年也。
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即因民钱,作孔子庙,如今之所云,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噫!林君其有道者耶!夫吏者,无变今之法,而不失古之实,此有道者之所能也。林君之为,其几于此矣。
诗句
- 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
- 大都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
- 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
- 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斫木抟土,如浮屠、道士法,为王者象。
- 州县吏春秋帅其属释奠于其堂,而学士者或不预焉。
- 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
-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
- 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县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
- 于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
- 今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时庆历某年也。
- 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即因民钱,作孔子庙,如今之所云,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噫!林君其有道者耶!夫吏者,无变今之法,而不失古之实,此有道者之所能也。林君之为,其几于此矣。
译文
- 后代没有井田制的方法,但学问却可能被保留或废除。
- 大概治理天下国家的根本方法不再全部来源于学问了。但是学问之士们一起居住、同族聚居,做老师和学生的位置的人,只是研究文章的结构和文字的内容而已。
- 到了他们衰落的时间很长之后,各地的学者就被废除了,成为了祭祀孔子的庙宇,用木头和泥土堆起来,就像佛教和道教一样,作为帝王的形象。州县的官员在春秋两季率领手下的人到孔子庙里举行祭典,而学者们有时却并不参与这个活动。这是因为建立庙宇是学问被废弃的结果,而且近现代的制度就是这样。
- 现在皇帝即位已经有几年了,他开始修正法规制度,并改正了近现代的错误。在这个时期,学问开始慢慢地在天下确立起来了。仍然说一个县的士人达到两百个就可以建立一个学校。于是慈溪的士人无法获得一个学校,孔子的庙宇就仍旧存在,但是它已经破败不能修理了。
- 现在刘先生在中任职的时候说:“古代的学问我看不到,但是法度我不能不遵守。尽管如此,我们的民众在这里,不可以没有教化。”于是他根据民众的钱,建立了孔子庙宇,就像现在所说的那样,并且修缮了它周围的建筑作为学堂,讲堂在其中,他率领县里的子弟,请杜君醇先生担任教师,然后兴起了学问。啊,刘先生真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啊!官员不能改变现在的规定,但又不失去古代的实质,这正是有道德修养的人能做到的。刘先生的做法已经很接近这一点了。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历史变迁中的社会现象:随着时代的变迁,原本用于治国安邦的学问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作者通过对这一变化的观察与思考,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于教育重视程度的变化。同时,诗中的官吏们在面对这种变化时的态度和选择也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最后,诗人通过刘君和林君的行动,展现了一种对于传统价值和社会责任的坚守与追求。这首诗不仅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审美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