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销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他的作品风格豪放悲壮,语言精炼有力。在这首诗中,作者以历史为鉴,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安逸而忽视了战争的危险。他认为,虽然现在天下太平,但是人民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战争。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教战守策(译文):教导民众如何防御和进攻的策略。

夫当今生民之患(注释):现在的百姓所面临的危险是什么?

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译文):在于知道安稳而不知道危险,能够放松而没有劳动。

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译文):这种隐患今天可能不会显现出来,但将来可能会显露出来。

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译文):如果不为将来做好准备,那么将来可能会出现无法挽救的情况。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注释):过去的贤明君主知道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不敢轻视它。

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译文):因此即使天下太平,也不敢忘记战争。

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译文):在秋冬季农闲的时候,让百姓去打猎演习武艺。

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译文):让他们学习进退坐立的正确方法。

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译文):使他们的耳朵和眼睛适应了战场上的喧闹和旗帜。

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译文):使他们的心志安定于战场的杀戮之中,不会感到恐惧。

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译文):因此即使在突发的盗贼之变时,也不会引起恐慌。

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注释):到了后代的人们,却用那些迂腐的儒家学者的意见来看待这个问题。

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译文):把打仗当做是帝王的荣耀。

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译文):当天下已经安定下来,就收起武器,收藏起来。

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译文):几十年后,兵器就会变得破旧无用。

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译文):而人们则日益安逸享乐。

卒有盗贼之警(译文):突然发生盗贼警报。

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译文):于是相互惊恐,谣言四起,不战而败逃。

开元、天宝之际(注释):唐玄宗开元年间和唐肃宗天宝年间。

天下岂不大治(译文):天下不是非常太平吗?

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译文):正是因为百姓安于太平的快乐。

豢于游戏酒食之间(译文):沉迷于玩乐和饮酒吃食之中。

其刚心勇气,销耗钝眊(译文):他们的刚强之心和勇武之性消磨殆尽,精神萎靡。

痿蹶而不复振(译文):最终衰弱下去,不再振作。

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译文):因此小小的安禄山一出现,便乘机发动了叛乱。

四方之民,兽奔鸟窜(注释):四方的老百姓像野兽一样奔跑,鸟儿一样惊慌。

乞为囚虏之不暇(注释):甚至请求成为俘虏都来不及了。

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译文):导致国家的分裂,唐朝政权岌岌可危。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警示,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和和平的深刻理解。他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要因为安逸而忘记了战争的危险。同时,他也指出了历史上的错误观点和做法,告诫后人要以史为鉴,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这首诗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