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诗句

寄欧阳舍人书

【注释】
  • 寄:寄送

  • 舍人先生:对书信收件人的尊称

    【译文】

    将这封信寄给欧阳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

【注释】
  • 去秋:去年秋天

  • 人还:指我回到家乡

  • 蒙:承蒙、受托

  • 赐书:收到书信

  • 撰:撰写

  • 先大父:已故的父亲

  • 墓碑铭:刻在墓碑上的碑文

    【译文】

    去年秋天我回家的时候,承蒙您给我写信,以及为我父亲撰写的墓碑铭。

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注释】
  • 反复:多次

  • 观诵:阅读

  • 感与惭并:既感慨也感到惭愧

    【译文】

    反复阅读这些文字,既感慨又感到惭愧。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

【注释】
  • 夫:发语词,无实际意义。

  • 著于世:流传于世

  • 义近于史:与历史相似

  • 而亦有与史异者:但也有不同于历史的

    【译文】

    铭文流传于世,其性质与历史相似,但也有不同于历史的。

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注释】
  • 盖:大概、总之

  • 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史书中记载着所有善恶之事

  • 无所不书:无所遗漏

  • 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铭文是为了纪念那些有德行和才华,有志向和道义的人

  • 惧后世之不知:担心后人不了解他们

  • 必铭而见之:必须通过铭文来让他们被人们所知

  •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有的被供奉在寺庙,有的安葬在墓地

  • 一也:都一样的意思

    【译文】

    史书中记载着所有善恶之事,但铭文是古代那些有德行、才华、志向和道义的人所写的,用来让后世的人了解他们。如果这些人有什么不良行为,那么铭文中就不会提及了。这就是铭文与史书的不同之处。

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译文】

如果有坏人的话,那么铭文对他们有什么影响呢?这就是铭文与历史不同的原因。

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译文】

撰写铭文的目的是让死者没有遗憾,让活着的人感到尊敬。

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

【译文】

善良的人喜欢被传颂,因此他们会勇敢地自我提升;而邪恶的人都没有任何记录可以参照,这会使他们感到羞愧并因此而害怕。

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注释】
  • 至:至高无上

  • 通材达识:有通达的知识和见识的人

  • 义烈节士:有节操和勇气的人

  • 嘉言善状:美好的语言和行为举止

    【译文】

    即使是有通达的知识和见识的人,有节操和勇气的人,有美好语言和行为举止的人,也都可以在铭文中体现。这样的警示和劝诫之道,并非像史书那样接近,那又该靠什么来接近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