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注释】

然则:那样,那么。

余:我。

若余之迂为善:如果我是迂腐地去行善。

则其患若此:那它的祸害就像这样。

谓:说。

不善:不好。

合乎世:符合世俗。

违乎古:违背古人。

有以合乎世:有某种方法可以迎合社会。

必违乎古:一定违背古代。

有以同乎俗:有某种方法可以与世俗相同。

离乎道:离开正道。

解里人之惑:解除邻里百姓的疑惑。

是:这。

焉:于是。

能择而取之:能够选取并采纳它(所赠之诗)。

遂书以赠二生:于是就写下这首诗送给黎安二生。

苏君:指苏轼。

何如也:怎么样呢?

【赏析】

此文为苏轼送别黎安二生而作。二生是两位年轻的士人,苏轼对这两位年轻朋友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够继承自己的志向,成为一代大儒。因此,他在临别之前特地写下这篇赠序,以示勉励。

开头两句用反诘的语气,表明自己对于行善的怀疑和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俗观念的排斥之情。接下来,他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行善固然重要,但过于执着于行善也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如果他一味地追求善行,就会陷入困境;如果他不善于行善,就会被世俗所同化,失去自己的本性。

苏轼又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认为,既然行善不能两全其美,那么就应该有所取舍,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做法。在这里,苏轼将“善”比作“里人”,把“不善”比作“俗”,将“合乎世”比作“同乎俗”,“违乎古”比作“离乎道”。这些比喻都形象生动,让人印象深刻。

最后两句则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题。他告诉两位朋友,自己对于行善的看法已经改变。现在,他已经不再拘泥于过去的成见,而是更加开放地接受新的观念和思想。同时,他也提醒两位朋友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世俗的纷扰所迷惑。

整篇文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有力。通过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论述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苏轼在文章中还表现出了自己对年轻人的关爱和期望,这种情感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