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悟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法〈鲍本“法”上有“为”字〉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敝,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则此书之不泯,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故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至于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秦、汉之起,二百四五十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得而废也。

诗句

战国策目录序

译文

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并非如此,他们不了解真理是否可靠,反而乐于谈论和劝说。他们的心计、注意点都是为一切可能的计谋做准备。因此,他们在论及欺诈的便利之处时却回避其失败,在讲述战争的好处时却隐瞒其危害。那些一窝蜂地做这种事的人,无不有利可图而无法避免其害处,有所得而无法避免其损失。最终,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等人因这种行为而身败名裂,而诸侯国和秦国则用这种手段来灭亡他们。这种成为世间的大祸是很明显的,但人们却始终没有觉悟到这一点。只有先王之道,根据时势变化,法规不完全相同却能考察无瑕疵,使用无弊端,所以古代圣贤们,从未以这种方式改变其他事物。

注释

  • 战国:指战国时期的历史时期。
  • 游士:指游走四方、四处游说的士人,通常指战国时期的谋士或辩士。
  • 不知道之可信:意指对某些事物或理论的不了解或不信任。
  • 说之易合:意指说服他人容易达成。
  • 相率而为之者:意指许多人纷纷跟随。
  • 卒至苏秦、商鞅: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纵横家苏秦、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等。
  • 亡其身:意指失去生命。
  • 诸侯及秦用之:意指诸侯国和秦国使用这些策略或手段。
  • 灭其国:意指导致国家的灭亡。
  • 邪说之害正也:意指邪恶的言论会损害真理。
  • 放而绝之:意指废弃并断绝。
  • 孟子之书:指孟子的著作。
  • 神农之言:意指关于神农的故事或言论。
  • 墨子之言:意指关于墨子的思想或言论。
  • 不得而废也:意指不可能被废除。
  • 上继春秋,下至秦、汉之起:意思是从春秋时期一直延续到秦汉时期。

赏析

此诗首先描述了战国时期游士的心态,他们不关心事情的真实与否,只关心如何使自己的说法更容易被人接受。接着提到对于邪恶言论的处理方式,认为应该明确其正确性,并加以阻止。然而,作者指出,这种做法并不是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如果邪恶的言论被广泛接受,那么人们就难以从中分辨是非了。最后,诗人强调,真正的智慧在于理解事物的真相,而不是简单地反对或支持某种观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