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所定着《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诈谋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率〈鲍本“率”作“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其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为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也。〈鲍本无“也”字〉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诗句:
- 刘向所定着《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译文:
刘向编纂了《战国策》,共三十三篇,但《崇文总目》记载只有十一篇。我通过询问士大夫,终于收集到完整的书籍,纠正了其中的错误和错误,但对那些无法考证的部分仍然存疑。之后,《战国策》的完整版本得以恢复。
-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诈谋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率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译文:
序言中说到:刘向叙述这本书的目的是阐述周朝的起源,强调教化、法度的完善,因此国家实现了大治。然而其后,因为欺诈和阴谋的使用,仁义的道路堵塞,导致国家陷入了混乱。这些言论虽然美好,但也有人认为这是战国时期谋士们对当时君主能力的估计,认为他们是不得已而为之,这可以被认为是被当时的流行观念所迷惑,而不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判断。
-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其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为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也。〈鲍本无“也”字〉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译文:
孔子和孟子的时代已经离周朝建立之初有数百年,那时的旧法已经消亡,旧风俗也已消失很久了。他们两位却独自阐明先王的治国之道,认为这是不可更改的。难道是因为他们强迫当今的君主去做后代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吗?还是因为他们根据自己所经历的时代变化,以及面对的种种变故,来制定符合时代的法律,使这些法律能够符合先王治国的根本理念呢?
注释:
- 《战国策》:这是一本收录了许多战国时期各国策略和政治主张的书籍。
- 刘向:《战国策》的编纂者,他是西汉初期的重要学者,对于文化保存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周之先:指周朝的开国时期。
- 教化:古代社会的一种道德规范和教育制度,主要目的是培养人们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 修法度:制定和遵守法令和规章。
- 大治: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的状态。
- 诈谋用:使用欺诈和诡计。
- 仁义之路塞:正义和仁爱的道德道路被阻塞。
- 强天下主:勉强或迫使天下君主按照自己的标准行事。
- 本末先后:根本和次要部分的关系,比喻事情发展的顺序和重点。
- 笃:坚定。
- 惑于流俗:被社会上流行的观念所迷惑。
- 不失乎先王之意:没有违背先王治国的根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