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七月九日,卒九月七日,为日五十二,为夫一万一千四百二十五。中家以下,见城郭室屋之完,而不知材之所出,见徒之合散,而不见役使之及己。凡故之所有必具,其所无也,乃今有之。故其经费卒不出县官之给。公所以救灾补败之政如此,其贤于世吏远矣。今州县之灾相属,民未病灾也,且有治灾之政出焉。弛舍之不适,裒取之不中,元奸宿豪舞手以乘民,而民始病。病极矣,吏乃自喜,民相与诽且笑之,而不知也。吏而不知为政,其重困民多如此。此予所以哀民,而闵吏之不学也。由是而言,则为公之民,不幸而遇害灾,其亦庶乎无憾矣。十月二十日,临川王某记。
诗句解析
1 “自七月九日,卒九月七日,为日五十二,为夫一万一千四百二十五。中家以下,见城郭室屋之完,而不知材之所出,见徒之合散,而不见役使之及己。凡故之所有必具,其所无也,乃今有之。故其经费卒不出县官之给。公所以救灾补败之政如此,其贤于世吏远矣。
- “自七月九日” 指的是从7月9日开始,”卒九月七日” 指的是到9月7日结束,总共52天(”为日五十二”)。这里描述的是一个为期52天的工程周期。
- “为夫一万一千四百二十五” 指的是参与这个工程的总人数达到一万一千四百二十五人。
- “材” 指的是材料或资源;”所出” 表示这些材料的出处。
- “见徒之合散,而不见役使之及己” 意味着看到工人们一起合作和解散,但没有意识到他们被自己的工作驱使。
- “凡故之所有必具,其所无也,乃今有之” 强调了工程完成后,原来没有的东西现在都有了,即通过这个工程,原本缺失的资源得到了补充和完善。
- “故其经费卒不出县官之给” 说明整个工程的财政支出最终都是依靠政府提供的。
- “公所以救灾补败之政” 指这位官员用这项工程来救灾和维护社会设施,显示了他的政绩。
- “其贤于世吏远矣” 表示这种治理方式比一般的官吏要优秀得多。
译文
自从7月9日,到9月7日结束,共计52天,总共有一万一千四百二十五名工人参与建造。中下层的家庭看到了城墙和房屋的完整无损,却不知道这些材料是怎么来的。只是看到了工人们的集合与分散,却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工作是自己的责任。原本不完整的资源现在已经都齐全了,所以工程的经费最终还是依靠政府的拨款。这位官员用这项工程来救灾和维护社会设施,显示出他的政绩。比起一般官吏来说,他的治理方式更为优秀。现在州县之间接连发生灾害,民众并没有感到痛苦,反而有了救灾的措施。但是当放松的管理、不当的征税以及不公正的权力导致民众受害时,民众才真正感到痛苦。官员们却不自知,还自以为是地自我欣赏,民众却开始相互指责嘲笑他们。官员如果不懂如何治理国家,就会这样不断加重人民的痛苦。这是我同情人民而对官吏无知深感忧虑的原因。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位官员的人民不幸遇到了灾难,应该算是幸运了。十月二十日,临川王某记。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兴造信州城——来反映古代官员如何通过有效的治理手段改善民生和社会基础设施。诗中详细记录了工程的时间、规模、参与者、费用来源及其最终效果,体现了古代官员的责任感和公共管理的能力。同时,诗中也揭示了一些官员在执行职责时的不足,比如缺乏对民众福祉的关注和对政治责任的认识。整体上,这首诗展示了古代官员的治国理念和实践,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