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溪尉汪君名遘,为尉之三月,斥其四垣为射亭。既成,教士于其间,而名之曰饮归之亭。以书走临川,请记于予。请数反不止。予之言何可取?汪君徒深望予也。既不得辞,乃记之曰:

射之用事已远,其先之以礼乐以辨德,《记》之所谓宾、燕、乡饮,大射之射是也;其贵力而尚技以立武,《记》之所谓四时教士贯革之射是也。古者海内洽和,则先礼射,而弓矢以立武,亦不废于有司。及三代衰,王政缺,礼乐之事相属而尽坏,揖让之射滋亦熄。至其后,天下尝集,国家尝闲暇矣。先王之礼,其节文皆在,其行之不难。然自秦汉以来千有馀岁,衰微绌塞,空见于六艺之文,而莫有从事者,由世之苟简者胜也。争夺兴而战禽攻取之党奋,则强弓疾矢巧技之出不得而废,其不以势哉?

“饮归之亭记”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主要讲述了金溪尉汪君名遘,在任内将四堵墙改造成射亭,并在此训练士兵的故事。范仲淹通过这篇作品,表达了他对礼乐和武德的重视,以及对古代王道礼仪的怀念。

译文:
在金溪担任尉官的汪君名遘,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将四堵墙改造成了射亭。他在射亭中训练了士兵,并给他们取名为“饮归之亭”。汪君将此事写信告知我(欧阳修),希望我能够为他撰写一篇记文。由于他反复请求,我实在无法推辞,便写了这篇记文。

赏析:“饮归之亭”这个名字来源于古代王道礼仪中的宾、燕、乡饮等制度,这些制度都是以礼乐为基础,通过辨别德行来选拔人才。汪君在射亭中训练士兵,也是为了继承和发展这些传统礼乐活动,通过射箭来展示个人的武德。

文章开头部分,范仲淹通过引用《记》中关于宾、燕、乡饮等制度的论述,强调了古代礼乐在选拔人才和培养武德方面的重要性。接着,他又提到了三代衰落后,礼乐之事相属而尽坏的现象,以及揖让之射也逐渐消失的情况。最后,他描述了自秦汉以来,礼乐衰微,空见于六艺之文,而无人真正从事的状况,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浮躁和对礼乐传统的忽视。

整篇文章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通过对汪君事迹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古代文化和礼乐传统的深深怀念与敬仰。同时,文章也反映了作者对于时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那些坚持传统礼乐文化的人的赞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