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子至和之初,予之侵扰多事故益甚,予之力无以为,乃休于家,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学。或疾其卑,或议其隘者,予顾而笑曰:“是予之宜也。予之劳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有以为之矣。予之卑巷穷庐,冗衣砻饭,芑苋之羹,隐约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予之疾则有之,可以进于道者,学之有不至。至于文章,平生之所好慕,为之有不暇也。若夫土坚木好、高大之观,固世之聪明豪隽挟长而有恃者所得为,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遂历道其少长出处,与夫好慕之心,以为《学舍记》。
今天子至和之初,我的骚扰很多,事益甚,我的体力无以为用,于是在我家旁的草屋中学习。有人嫌它卑陋,有人嫌它狭窄,我回头看着他们笑着说:“这是我应该住的,我劳心困形,役于事,有以为之,我卑陋的茅庐、粗衣糙饭、藜藿之羹,虽然隐约安适,但也是我遂志待时而为之的。我虽有所病,但可以进于道者,学之不能不至;至于文章,是我平生之所好慕,是不可以暇而废也。至于土坚木好、高大之观,固是世之聪明豪隽挟长而有恃者所得为,我若拙,难道能易志彼哉!”于是历述其少长出处及好慕之心,以为《学舍记》。
注释:
- 今天子至和之初:今天的皇上在至和初年,即宋徽宗政和元年。
- 予之侵扰多事故益甚:我的骚扰很多,事情愈加严重。
- 予之力无以为:我的力气没有用来做什么。
- 乃休于家,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学:于是在家里休息,就在他家旁边的茅草屋里读书。
- 疾其卑:嫌弃它太卑陋。
- 或议其隘者:有人嫌它太小。
- 予顾而笑曰:我回头看他们笑着说。
- “是予之宜也:这应该是我住的地方啊。
- 予之劳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我劳心困形,被琐事所役使。
- 以役于事:被琐事所役使。
- 有以为之矣:这是有原因的。
- 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本来就是我应该遂志的,有待于进一步学习。
- 疾则有之,可以进于道者:生病是难免的。
- 学之有不至:学习没有达到目的。
- 至于文章:对文章的爱好。
- 平生之所好慕:一生所喜好的。
- 为之有不暇也:做这件事来不及了。
- 若夫土坚木好、高大之观:如果那里土质坚硬树木茂密,高大的景色。
- 固世之聪明豪隽挟长而有恃者所得为:本来是世上聪明才智出众的人所能享有的。
- 若予之拙:像我这样的人笨拙。
赏析:
此文记作者因遭逢变乱而退居在家,在邻居家借居一茅屋而读书的事迹,表现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坚韧刻苦学习的精神。
“今天子至和之初”以下十二句为第一段,写自己因遭受政治迫害而退隐家乡。“至和”,宋英宗赵曙(公元1032—1086)年号。“予之侵扰多事故益甚”,意思是我的遭遇太多太严重,无法一一列举。“力无以为”,意思是力量没有地方去用。接着四句写自己退隐后的处境,“休”,休息。“卑巷穷庐”,“卑”,简陋。“冗衣砻饭”,衣服破烂、粮食粗劣。“芑苋之羹”,指粗劣的饮食。“隐”,这里作退隐解。“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意思是这是我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有待于进一步努力的。
五至十四句为第二段,记述自己退居后的处所和环境。“疾其卑”,是说嫌他太简陋。“议其隘者”,是说嫌他太小。“顾而笑曰”,是说回头看看那些人说:“这就是我住的地方。”然后说自己因为劳心困形,被琐事所役使而不得不这样,这是有原因的。“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意思是本来就应该是我应该遂志的,有待于进一步学习。
十五至二十为第三段,写自己对学问的看法。“疾则有之”,是说生病是必然的。“可以进于道者”,是说学习没有达到目的。“至于文章”,是说对文章的爱好。“平生之所好慕”,是说一生所喜好的就是文章。“为之有不暇也”,是说做这件事没有时间。“若夫土坚木好、高大之观”,是说如果有土质坚硬树木茂盛高大的景观,那是世上聪明才智出众的人所能享受的了。“固世之聪明豪隽挟长而有恃者所得为”,是说这些都是世上聪明才智出众的人所能享有的。
最后一段,作者回顾过去的经历:“若予之拙”,是说我这样的人很笨拙,哪里有什么才华呢?“岂能易而志彼哉”。意思是怎么能够改变志向去做那种人呢?
全篇表达了自己对于学问的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因受打击而自怨自艾的心理。
名家点评
宋代学者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东坡先生尝言其乡先辈张文潜诗有云:“学舍如吾庐”,又云:“学舍何曾旧,吾庐尚俨然”,盖追美前辈也。予顷见先生《学舍记》,亦云:“予之勤劳,岂徒为吾庐乎?”则先生盖深慕其先人之遗风者也。予读此记,乃知文潜之词,果非偶然。
明代文学家李东阳《麓堂随笔》:东坡《学舍记》云:“予之勤劳,岂徒为吾庐乎?”此语最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