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诗句: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译文:
元丰二年,中秋节后的第二天,我从吴兴来到了杭州,然后前往东边的会稽。在龙井山中,有一位辨才大师邀请我进入山上游览。当我离开城外时,太阳已经落山了,我乘船到普宁,遇到了道士参寥,问他龙井山中送去的竹轿现在何处,他回答说“因为时间不对,所以已经离开了”。

注释:

  • 元丰二年:宋代哲宗年号,即公元1087年。
  • 中秋后一日:农历八月十五日之后一天,即中秋节之后的第一天为九月初一。
  • 吴兴:今属浙江省湖州市。
  • 杭:今属杭州市。
  • 东还会稽:指东面的绍兴(会稽是古地名)。
  • 辨才大师:一位高僧。
  • 比出郭:从城外出发。
  • 日已夕:太阳已经落山。
  • 航湖:乘船泛湖。
  • 普宁:今属浙江省宁波市。
  • 道人参寥:一个道士。
  • 龙井所遣篮舆:龙井山中的竹轿。篮舆,一种用竹条编织的轻便车。
  • 时至:时间适宜。
  • 夕:傍晚。
  • 天宇开霁:天空晴朗。
  • 林间月明:树林里月光明亮。
  • 可数毫发:能清晰分辨到极小的细节。
  • 弃舟:丢弃船只。
  • 参寥:道士的名字。
  • 策杖并湖而行:一边走一边拄着手杖。
  • 出雷峰:走出雷峰塔。
  • 度南屏:通过南屏山。
  • 濯足于惠因涧:在惠因涧洗脚。
  • 灵石坞:一个地名,可能是指附近的某个山坞。
  • 支径上风篁岭:一条支路上的风篁岭。
  • 憩于龙井亭:休息在龙井亭内。
  • 酌泉据石而饮之:拿着泉水在石头上喝。
  • 二鼓:半夜十二时的钟声。
  • 谒辨才于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于朝音堂。
  • 明日乃还:明天就返回。

赏析:
此诗记录了诗人在中秋过后第二天从杭州到东边会稽游历龙井山的经历。诗中描述了诗人被辨才大师邀请进山游览,以及与参寥道长的偶遇和交流。诗人详细描绘了夜晚的山林美景和寺庙的静谧,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对道教修行生活的向往。整首诗通过对景抒情、情景交融,展现了诗人游历山水、感悟人生的情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