辙读《三国志》,尝见曹公与袁绍相持,久而不决,以问贾诩,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绍兵百倍于公,公画地而与之相守,半年而绍不得战,则公之胜形已可见矣。而久不决,意者顾万全之过耳。”夫事有不同,而其意相似。今天下之所以仰首而望明公者,岂亦此之故欤?明公其略思其说,当有以解天下之望者。不宣。辙再拜。

【注释】

上昭文富丞相书:向昭文帝致信,推荐曹丞相。

辙:字彦思,苏轼的字。

《三国志》:指罗贯中的历史小说《三国志演义》。

公:指曹操。

绍:指袁绍。

诩:贾诩(147—213),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字文况,武威郡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人。少时孤贫,曾为人佣作以养母。后为张绣幕官,屡献奇策。董卓之乱时,归附曹操,深得器重。

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曹操智勇双全、善于用人以及决断能力强是胜过袁绍的原因。

画地而与之相守,半年而绍不得战,则公之胜形已可见矣。:曹操用“画地”之计,使袁绍久不出战,从而显示出他的智慧。

夫事有不同,而其意相似:事物虽有所不同,但它们的目的却相同。

仰首:抬头仰望。

故欤:缘故。

略:思考。

当:应当,应该。

解:消除。

不宣:不必多言。

辙再拜:苏轼在信的最后表示谦敬,再次下跪行礼。

【赏析】

这是苏轼给好友蔡襄写信时的草稿,信中他首先称赞了曹操的智勇双全、善于用人以及决断能力强是胜过袁绍的原因,并说曹公的计策使得袁绍久不出战,从而显示出他的智慧。然后他引用三国时期的典故,说明事情虽有所不同,但目的却相同。最后他表示自己虽然已经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是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能得到朋友的意见。

此信是苏轼写给好友蔡襄的书稿初稿。信中他首先称颂了曹操的智勇双全、善于用人以及决断能力强是胜过袁绍的原因,并说曹公的计策使得袁绍久不出战,从而显示出他的智慧。然后他引用三国时期的典故,说明事情虽有所不同,但目的却相同。最后他表示自己虽然已经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是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能得到朋友的意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