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五月初九日,眉阳苏辙记。
【注释】
四年: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
五月初九日:五月初三。
庐山:在江西九江市南面。
栖贤寺:位于庐山东南,建寺于南朝梁天监十七年。
新修僧堂记:记述僧堂建筑的缘起、经过和成就。
【赏析】
本诗是一篇记叙性很强的散文。作者以叙述的口吻,对僧堂的兴建缘由、建筑规模及所获成效作了生动的描写,体现了苏轼“文以载道”的思想。
开篇点明时间地点,交代背景。四年前的五月初三,苏辙到庐山访友,登临栖贤寺,观赏了新建的僧堂。当时,僧堂虽已建成,但规模还小且简陋。苏辙观后,便萌发了为僧堂作记的念头。
作者详细描述了僧堂的建筑规模和特点。从“旧有”二字可以看出,僧堂的建造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它依山傍水,前临大江,后枕高峰,环境十分幽美。其结构布局也很讲究:殿堂居中,周围环以回廊,既便于朝拜者进出,又不致于阻塞交通;殿前左右两侧各有一亭,既可遮阳避暑,又可观赏风景。此外,殿堂四周还有围墙环绕,以防外人侵扰。
作者对此次修建僧堂所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僧堂建成后,僧人生活有了保障。由于僧众增多,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四处漂泊,而是安居乐业。因此,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念佛诵经,修行参禅。同时,由于僧徒们的生活有了保证,他们也乐于为社会做些有益的工作。于是,他们不仅在寺庙周围开辟了农田,还利用农闲时节去山上砍柴打柴,将剩余的木材加工成木炭,供寺院使用。这样,不仅节省了开支,而且还能增加收入。由此可见,僧堂的建设为僧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全诗语言平实自然,行文流畅。作者通过对僧堂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描写,以及对其功能的描述,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僧堂的美丽与宁静。同时,通过对其功能的描述,也展现了僧堂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