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注释】

  • 武昌九曲亭记:这是苏轼在齐安迁居后,在江边的山中建造的一座亭子。
  • 子瞻(苏东坡):苏轼的别称,他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
  • 迁于齐安:苏轼被贬官到齐安(今湖北黄冈市黄州区)居住。
  • 庐于江上:苏轼在江边搭起简易住所居住。
  • 名山:指有名的山。
  • 陂陁蔓延:形容山势连绵不断。
  • 涧谷深密:指山中的溪水沟壑纵横交错。
  • 浮图精舍:佛寺建筑。
  • 西曰西山,东曰寒溪:指西边是西山,东边有冷泉(即寒溪)。
  • 隐逸:隐居。
  • 萧然绝俗:形容环境清幽,与世隔绝。
  • 幅巾:古代一种用布制成的头巾。
  • 迎笑:以笑脸相迎。
  • 徜徉:闲散自在地漫步。
  • 穷山之深:指深入到山的最深处。
  • 力极而息:到达极限,停下来休息。
  • 扫叶席草:扫除落叶,铺上草席。
  • 酌酒相劳:互相敬酒劝饮。
  • 意适忘反:心里很舒畅,忘记了回家。
  • 往往留宿于山上:时常留宿在山上。
  • 此:此间。
  • 适西山:前往西山游览。
  • 行于松柏之间:在松树和柏树林间行走。
  • 羊肠九曲:曲折如羊肠的小道。
  • 游者至此必息:到这里游玩的人必须停下来休息。
  • 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靠着奇异的石头,在茂盛的树木下休息,俯瞰长江。
  • 风云变化,林麓向背:风云变幻,树木的倒影在山下形成各种形状。
  • 弃置:废弃不用。
  • 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几十棵古树,大的直径都在百米以上。
  • 不可加以斤斧:不能用斧头砍伐。
  • 睥睨终日:整天盯着看。
  • 兹欲以成吾亭邪?:这是否想要建成我的亭子呢?
  • 营之:修建它。
  • 兹:代词,指前面提到的“亭”。
  • 兹:这里,指亭子。
  • 最乐:最感到快乐。

【译文】

子瞻搬到齐安,在江边搭建了简陋的住所。齐安没有名山,但江南的武昌诸山绵延不绝,涧谷深邃,山中有佛寺和精舍。西山和寒溪相对,依山临壑,隐蔽的松树林里听不到车马声。每当风停日出,江水静息之时,子瞻拄着手杖带着酒具,乘坐渔船,在江流中随意漂流向南。山中有两三知己好友,喜欢接待游客并且喜欢游历。听说子瞻来,他们戴着头巾笑着迎接,相互陪伴着悠闲自在地登上山顶。一直走到深山之中,力气用光了便休息下来,清理落叶铺上野草,斟酒相互款待。心情愉快得忘记回家,有时候就在山上过夜。因此在这里居住了三年,不知道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
然而将要前往西山游览时,沿着松柏间曲折的小道行走,到达一个小平的地方,游人到此必定休息一下。靠在奇形怪状的石头下,在茂盛的树木下休息,俯瞰着长江,仰望着山峰,旁观着溪谷的变化,风云变换,树木倒影在山下形成各种形状。有一个废弃不用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足以容纳众多客人。旁边有几十棵古树,最大的直径都超过百米,不能用斧头砍伐。子瞻每次来到树下,总是凝视一整天。有一天突然刮起大风雷雨,拔去了一棵古树,让亭子得以扩大。子瞻和客人进入山中观看,笑着说:“这就是想用来成就我的亭子吗?”于是一起修建这个亭子。亭子建好后,西山的风景也就具备了。子瞻从此最感到快乐。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苏轼被贬至齐安后在江边建造亭子的全过程以及他在山中的所见所感。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反映了苏轼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政治挫折的无奈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诗中的语言简洁生动,情感真挚热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