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滥,没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心其害于学故也。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

《东轩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辙于元丰三年(1080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以东轩为发轫之契机,以颜渊精神自乐与生活自苦,作者与颜渊,俗士与德者、达者的多重对比为线索,推崇重道。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东轩记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滥,没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2. 译文
    在元丰三年(1080年),苏辙因罪贬官至筠州担任盐酒税职务,还没到任时,一场大雨导致筠水的泛滥,淹没了南市,苏辙只得登上北岸,破坏了刺史府的大门。盐酒税的治所位于一个低洼的地方,因此遭受的水灾尤其严重。到达后,房屋破烂不堪,无法居住,于是向郡守申请住在部使者的府中。郡守怜悯他无处可去,允许他的请求。在十二月的时候,才勉强支撑起那栋倾斜和破损的建筑,重新修补了倒塌的部分,并在听事堂的东侧开辟了一个小亭子,种了两棵杉树和一百根竹子作为休息的地方。然而盐酒税以前由三个官吏共同管理,等到苏辙到来之后,其中两个人恰好都离职,所有事务都集中到他身上。苏辙白天在市区出售盐、卖酒、征税给渔夫和渔民,与市民争利。回到家后筋疲力尽,就昏沉沉地睡着,不知道已经是夜晚还是清晨。天一亮又出去继续工作,最终也无法安心于所谓的东轩这个地方。每天早晨和晚上从他的住所经过时,看着他总是会发出自嘲的微笑。

  3. 关键词解释

  • 东轩:这是苏辙新开辟的小亭子,位于听事堂的东侧。
  • 颜渊:文中通过颜渊自乐于贫贱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一种不以物质享受为满足的精神追求。
  • 水患:描述了盐酒税治所所在地面临的频繁水灾,以及由此导致的破坏和困境。
  • 郡守:指负责管理该地行政事务的官员。
  • 部使者:指上级官员的属官,负责具体事务的执行和管理。
  1. 赏析
    此文以东轩为发端,通过对颜渊自乐与生活自苦的描述,展示了作者对于道德修养和内心宁静的向往。同时,通过对盐酒税治所所面临的自然灾害和艰苦环境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民众生活的艰辛。此外,文章还通过对比世俗与德者、达者的生活态度,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以及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心态的必要性。整体而言,《东轩记》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记录,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探讨。

《东轩记》通过对个人遭遇的叙述以及对历史人物颜渊的借鉴,展现了作者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文章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状况和思想观念,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