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阳苏辙记。

《东轩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辙于元丰三年(1080年)创作一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在贬谪期间的情感和思想。下面将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进行解析:

诗句

  1. “余既以谴来此”
  • 表示苏辙因为某种原因被贬至此地。
  • “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意识到受到的束缚和限制,但无奈之下无法摆脱。
  1. “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
  • 表达尽管身处困境,但仍感激岁月带来的宽容与同情。
  • “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有机会回到家乡,修缮父亲的旧宅。
  1. “为环堵之室而居之”
  • 描述居住在简陋的环境中,享受着简单的生活。
  • “然后追求颜氏之乐”:寻找像颜回那样的快乐生活方式。
  1. “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
  • 思念东边的亭子,享受宁静的时光。
  • “优游以忘其老”:形容生活的悠闲自在,忘却了年龄的增长。
  1. 末尾
  •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阳苏辙记。
  • 标明作品的写作日期和作者信息。

译文

由于某种原因,我被贬至此地,虽然知道受到的束缚和限制,但无奈之下无法摆脱。然而,我庆幸能够有长久的时间,世人可能会因此而感到悲哀并同情我,允许我返回家乡,修缮我父亲留下的破旧住所,然后追求像颜回那样的快乐生活方式,怀念东边的亭子,享受宁静的时光,悠闲自在地忘记了自己的年纪。

赏析

该诗反映了苏轼在政治斗争中的无奈与辛酸,也表达了他对家乡、家人以及简单生活的向往。通过对比自己的处境与颜回的快乐生活方式,苏轼表达了对现实不满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诗中也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态度和对简朴生活的珍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