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尽知其族。盖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离骚》曰:“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是以知不独今,楚人贱蕙而贵兰久矣。兰蕙丛出,莳以砂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馀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虽不若兰,其视椒则远矣,世论以为国香矣。乃曰“当门不得不锄”,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 《书幽芳亭记》是由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所著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以兰花和蕙花为喻,赞美了隐士的品德和才能,同时也批判了世俗对人才的贬低和轻视。黄庭坚在文章中用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语言,展现了自己的高超文学才能和深刻的思想感情。
文章首先提出了一个观点:“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士人的才能和品德超过其他的士人,那么就称之为国士;如果一个女人的姿色超过其他的美女,那么就称之为国色;如果兰花的香味胜过其它所有的花那么就称之为国香。这个观点表达了黄庭坚对兰的一种赞美之情。他认为兰花不仅美丽而且具有高尚的品质,就像君子一样。
接着作者描述了兰花的特性:“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这里的描述形象地描绘了兰花的坚韧不拔和独立自主的精神。即使在严寒和雪霜的考验下,它仍然能够保持自己的本质,这种品质让兰花成为了一种高尚的象征。
文章最后,作者通过比较蕙和兰的特性,进一步强调了自己对兰花的喜爱:兰之香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然而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尽知其族。盖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
《离骚》曰:“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是以知不独今,楚人贱蕙而贵兰久矣。
文中提到“一干一花而香有馀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这说明蕙虽然不如兰花香,但比兰花更耐寒,更能适应恶劣环境。这也体现了作者对蕙的认可和欣赏。
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篇哲学思考的作品。黄庭坚通过对兰花的描绘和赞美,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他认为兰花虽然不如蕙那样华丽,但它有着坚韧不拔和独立自主的精神,这也是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部分。
文章还提到了兰花与蕙的不同之处。蕙虽然香气不如兰花浓郁,但它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更强,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这种对比让作者更加欣赏兰花的坚韧和独立。
文章指出“世论以为国香矣”,这是对兰花价值的一种肯定。黄庭坚认为兰花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的香气,更在于它所象征的品格和精神。他认为兰花所代表的是一种高尚的人格,这种人格在社会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文章通过对兰花的描绘,表达了黄庭坚对隐士的向往和赞美。他认为兰花代表了一种淡泊名利、坚守内心的原则,这些都是他在仕途中追求的理想。同时,他也对世俗的眼光和行为表示了批评和不满。
这篇文章不仅是黄庭坚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和社会的独到见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