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可以墨为竹,视之良竹也。
客见而惊焉,曰:“今夫受命于天,赋形于地,涵濡雨露,振荡风气,春而萌芽,夏而解驰,散柯布叶,逮冬而遂。性刚洁而疏直,姿婵娟以闲媚;涉寒暑之徂变,傲冰雪之凌厉;均一气于草木,嗟壤同而性异;信物生之自然,虽造化其能使?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郁乎萧骚,曲直横斜,稼纤庳高,窃造物之潜思,赋生意于崇朝。子岂诚有道者邪?”
与可听然而笑曰:“夫予之所好者道也,放乎竹矣!始予隐乎崇山之阳,庐乎修竹之林。视听漠然,无概乎予心。朝与竹乎为游,莫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观竹之变也多矣。若夫风止雨霁,山空日出,猗猗其长,森乎满谷,叶如翠羽,筠如苍玉。澹乎自持,凄兮欲滴,蝉鸣鸟噪,人响寂历。忽依风而长啸,眇掩冉以终日。笋含箨而将坠,根得土而横逸。绝涧谷而蔓延,散子孙乎千忆。至若丛薄之馀,斤斧所施,山石荦埆,荆棘生之。蹇将抽而莫达,纷既折而犹持。气虽伤而益壮,身已病而增奇。凄风号怒乎隙穴,飞雪凝冱乎陂池;悲众木之无赖,虽百围而莫支。犹复苍然于既寒之后,凛乎无可怜之姿;追松柏以自偶,窃仁人之所为,此则竹之所以为竹也。始也,余见而悦之;今也,悦之而不自知也;忽乎忘笔之在手,与纸之在前,勃然而兴,而修竹森然,虽天造之无朕,亦何以异于兹焉?”客曰:“盖予闻之: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万物一理也,其所从为之者异尔,况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与可曰:“唯唯!”
墨竹赋
与可以墨为竹,视之良竹也。 客见而惊焉,曰:“今夫受命于天,赋形于地,涵濡雨露,振荡风气,春而萌芽,夏而解驰,散柯布叶,逮冬而遂。性刚洁而疏直,姿婵娟以闲媚;涉寒暑之徂变,傲冰雪之凌厉;均一气于草木,嗟壤同而性异;信物生之自然,虽造化其能使?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郁乎萧骚,曲直横斜,稼纤庳高,窃造物之潜思,赋生意于崇朝。子岂诚有道者邪?”
与可听然而笑曰:“夫予之所好者道也,放乎竹矣!始予隐乎崇山之阳,庐乎修竹之林。视听漠然,无概乎予心。朝与竹乎为游,莫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观竹之变也多矣。若夫风止雨霁,山空日出,猗猗其长,森乎满谷,叶如翠羽,筠如苍玉。澹乎自持,凄兮欲滴,蝉鸣鸟噪,人响寂历。忽依风而长啸,眇掩冉以终日。笋含箨而将坠,根得土而横逸。绝涧谷而蔓延,散子孙乎千忆。至若丛薄之馀,斤斧所施,山石荦埆,荆棘生之。蹇将抽而莫达,纷既折而犹持。气虽伤而益壮,身已病而增奇。凄风号怒乎隙穴,飞雪凝冱乎陂池;悲众木之无赖,虽百围而莫支。犹复苍然于既寒之后,凛乎无可怜之姿;追松柏以自偶,窃仁人之所为,此则竹之所以为竹也。始也,余见而悦之;今也,悦之而不自知也;忽乎忘笔之在手,与纸之在前,勃然而兴,而修竹森然,虽天造之无朕,亦何以异于兹焉?”客曰:“盖予闻之: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万物一理也,其所从为之者异尔,况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与可曰:“唯唯!”
注释解释:
- 与可(可能指苏轼):文中的主角,一位喜欢竹子的人。
- 墨竹:用墨水画的竹子。这里的“墨”可能指的是画家使用的工具。
- 客:指苏轼的朋友或客人。
- 墨为竹:即用墨水画出竹子的形状。
- 良竹:非常好的竹子。
- 客见而惊焉:客人看到后感到惊讶。
- 今夫受命于天:意指竹子接受天地的赋予和命令。
- 赋形于地:意思是竹子由大地塑造。
- 涵濡雨露:指竹子吸收雨水和露水。
- 振荡风气:意味着竹子在风吹雨打中成长。
- 春而萌芽、夏而解驰、秋而散柯、冬而遂:描述竹子在不同季节的生长变化。
- 性刚洁而疏直:形容竹子的质地坚硬、直爽。
- 婵娟:美好的样子。
- 涉寒暑之徂变:经历了寒冷与炎热的交替变化。
- 傲冰雪之凌厉:形容竹子不畏严寒酷暑。
- 均一气于草木:指竹子与其他草木一样,都能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
- 信物生之自然:相信万物都是遵循自然的法则生长。
- 有道者:指懂得顺应自然法则的人。
- 始也……今也:指从开始对竹子的喜爱到后来更加深刻的喜爱。
- 忽乎忘笔之在手,与纸之在前:忘记了手上的笔和眼前的纸张。
- 勃然而兴:灵感突然涌上心头。
- 苍然:形容竹子苍劲挺拔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对墨竹的一次创作,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比喻,表达了他对竹子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其内在品质的高度赞美。诗中通过对竹子生长环境、形态特征、四季变化的详细描写,展现了竹子坚韧不拔、高洁傲骨的特质。同时,苏轼还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述,表达了对万物生长规律的理解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