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为“赏析”,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分析诗歌内容、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特点。题干中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这是一道综合性的题目,既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又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准确细致地阅读全诗,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态度及思想观点,同时要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进行赏析。

首先看第一段: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这是说,我年轻的时候,跟苏轼游玩。有山可以攀登,有河水可以漂游,苏轼从来不曾不提起鞋子就往山上跑。有时候去不了,他为此愁苦了好几天。

【赏析】此句写与友人同游的快乐,表现了苏轼热爱自然的天性,同时也透露出他那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生活情趣。

接着看第二段: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这是说,到了他独自漫游的时候,在泉石之间逍遥自在,采摘山林中的花草,拾起山溪里的果实,端起泉水来喝它。见到的人都认为他是仙人。因为世界上的乐趣是没有穷尽的,只有随心所欲才能感到快乐。一旦得到满足之后,没有一样东西能使人感到厌倦的;等到厌倦了的时候,没有人能不哈哈大笑一番。

【赏析】此段主要写诗人独处时的愉悦之情。诗人以自然景物作为自己情感的载体,通过具体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最后一段: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这是说,谁知道得失在什么地方呢?只是因为心中无愧,外界无责,才姑且寄居在那里。

【赏析】此句是说,谁能知道得失在什么地方呢?只是因为心中无愧,外界无责,才姑且寄居在那里。这既是诗人的自问自答,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概括。

【答案】

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