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时矣,至于流风馀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皆足以垂于不朽。
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以湮灭于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岘山亭记》赏析
在这篇《岘山亭记》中,作者欧阳修巧妙地利用岘山的自然景象与历史人物相结合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通过对羊祜叔子、杜预元凯二人事迹的叙述,不仅展示了这两位历史人物的伟大形象,还借以抒发了作者对于功名利禄、人世沧桑的复杂情感。
文中“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一句,便点明了两位历史人物的身份及其贡献。羊祜以其军事才能保卫国家,而杜预则以卓越的政治智慧平定内乱,两人相继在荆州任职,为晋的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的事迹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而且其成就也被后人铭记。
文章并未仅仅停留在对两位英雄人物功绩的描述上,而是进一步通过“至于流风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等语句,传达了一种更深远的意义。这种深远意义体现在对那些虽无赫赫武功却有卓越人格魅力的历史人物的怀念与敬仰之上。例如,羊祜叔子虽然未能立下盖世功勋,但他的仁爱之心和高尚品格,至今仍让后人品读不已;而杜预元凯虽因功成名就,但更多展现出的是其淡泊明志的风范,以及不为名利所累的超脱态度。
作者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一种对人生价值观的思考——不应只追求功名富贵,更要注重品德修养和内心境界的提升。这种思考超越了单纯的历史记载,触及了人生的真谛。
文章在叙述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设问和反问的写作技巧。例如,“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一句,作者通过质疑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思考名与实的关系,是否因为过分追求名声而导致了某种程度的忧虑和不安。这样的提问不仅加深了文章的主题,还使读者在反思中得到启迪。
《岘山亭记》不仅是一篇关于历史人物的记叙文,更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文章。它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历史观。通过对这篇作品的深入分析,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更能从中领悟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