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宁元年,余邑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时,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记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余谓君知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欲书也。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寓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者自得之。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
岘山亭记
岘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陶渊明)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宁元年,余邑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时,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记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余谓君知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欲书也。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寓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者自得之。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
译文:
岘山原有一个亭子,世人相传是陶渊明游玩的地方。所以它屡被废弃后又得到重建,是因为后世的人们仰慕它的名字,思念陶渊明的人很多。熙宁元年,我的同乡史君中辉,以光禄卿的身份来管理襄阳,第二年就根据亭子的旧址扩建并翻新它,用回廊的雄伟来装点它,又扩大了后轩的大小,使它与亭子协调。史君在官场上很有名气,他的到访使得襄阳人民感到快乐并且乐于跟随他游玩。因此他把史君的官职名称加在了亭子的后轩上,叫做“光禄堂”;又想把有关史君的事迹记载在石碑上,以便和陶渊明的名声一起流传下去。史君都没有办法阻止这件事,于是就把这件事记在我的名下了。
我猜想您对陶渊明的风雅风范有所了解,只是模仿了他所留下的遗迹,这样就能大概知道他的为人和他心中所怀有的志向了。襄阳人民喜爱您的治理,因此对您如此地安心和快乐。那么您在襄阳治理的政绩又是如何呢?这些都是襄阳人民想要记录下来的。至于那些因为地势高低起伏、山峦河流的美景,以及草木云雾缭绕变幻莫测的景象,时而隐现于空旷无边之中,时而出现在有无之间,足以让诗人登上高山去欣赏,寄托着屈原《离骚》那种极目远眺的心情,应当是那些游览的人们自己体会到的。至于这个亭子屡次遭到破坏后又得到重建,或者有一些记录在案的,或者并不需要详细记述的,我都不再提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