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闻之:鲁公甫文伯死,有妇人自杀于房者二人,其母闻之不哭,曰:「孔子贤人也。逐于鲁而是人不随,今死而妇人为自杀,是必于其长者薄、于其妇人厚。」议者曰:「从母之言则是为贤母,从妻之言则不免为妒妻。」今臣之论归正归明军民,诚恐不悦臣之说者以臣为妒妻也。惟陛下深察之。

臣闻之:鲁公甫文伯死,有妇人自杀于房者二人,其母闻之不哭,曰:「孔子贤人也。逐于鲁而是人不随,今死而妇人为自杀,是必于其长者薄、于其妇人厚。」

译文:臣听说:鲁国丞相文伯去世后,有两个女人在房间里上吊自杀。她们的母亲听说这件事后,没有哭泣,说:「孔子是个贤人。在鲁国时他不受待见,现在死了,这两个女人却自杀了,这一定是因为对她们的母亲不够尊重,而对她们的情人过于宠爱。」有人议论说:「听从母亲的建议就是贤良的母亲,听从妻子的建议就是妒忌的妻子。现在我的主张是为了纠正这种错误,如果让不喜欢我观点的人认为我是妒忌妻子,那怎么办呢?」现在臣的主张是为了澄清是非,明确是非,希望陛下能够深思。

注释:1. 「臣闻之」:我听说。2. 「鲁公甫文伯」:鲁国丞相文伯。3. 「妇人」:指鲁国丞相文伯的两个妻子。4. 「不哭」:不悲伤。5. 「长者薄」:对年长的丈夫不尊重。6. 「妇人厚」:对年轻的情人过于宠爱。7. 「归正归明军民」:纠正错误,澄清是非,使人民得到清明的政治。8. 「恐」:恐怕。9. 「以臣为妒妻也」:认为臣是对妻子有嫉妒之心。10. 「惟陛下深察之」:希望陛下深刻地考虑。

赏析:此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政治腐败和道德败坏现象的担忧。他认为,无论是对于长辈还是年轻情人,都应该给予适当的尊重和照顾。同时,他也强调了公正、公平的原则,要求人们不要因为个人的感情而偏离正确的道路。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于社会道德的高度重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