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谪居惠州,子由在高安,各以一子自随,馀分寓许昌、宜兴,岭海隔绝。诸子不闻余耗,忧愁无聊。苏州定慧院学佛者卓契顺谓迈曰:“子何忧之甚,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耳,当为子将书问之。”
绍圣三年三月二日,契顺涉江度岭,徒行露宿,僵仆瘴雾,黧面茧足以至惠州,得书径还。余问其所求,答曰:“契顺惟无所求而后来惠州;若有所求,当走都下矣。”苦问不已,乃曰:“昔蔡明远鄱阳一校耳,颜鲁公绝粮江淮之间,明远载米以周之。鲁公怜其意,遗以尺书,天下至今知有明远也。今契顺虽无米与公,然区区万里之勤,傥可以援明远例,得数字乎?”余欣然许之。独愧名节之重,字画之好,不逮鲁公,故为书渊明《归去来辞》以遗之,庶几契顺托此文以不朽也。
【诗句】
余谪居惠州,子由在高安,各以一子自随,馀分寓许昌、宜兴,岭海隔绝。诸子不闻余耗,忧愁无聊。苏州定慧院学佛者卓契顺谓迈曰:“子何忧之甚,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耳,当为子将书问之。”
【译文】
我被贬谪居住在惠州,弟弟苏辙在高安,各自带着一个儿子跟随自己,其余的则分别寄居在许昌和宜兴,因为路途遥远而无法相见。孩子们没有听到我的任何消息,感到忧愁无聊。苏州定慧寺修行佛法的人卓契顺对苏轼说:“你为什么那么忧虑呢?惠州并不在天上,你马上就会到达,我将为你写一封信询问。”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苏轼被贬至惠州时,与弟弟苏辙及孩子们的思念之情。诗中通过卓契顺向苏轼传达了他们的关心,同时也表达了苏轼对于家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苏轼坚韧乐观的性格特点,即使身处逆境,也能保持乐观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