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予先君,以布衣学四方,尝过洛阳,爱其山川,慨然有卜居意,而贫不能遂。

予年将五十,与兄子瞻皆仕于朝,裒橐中之馀,将以成就先志,而获罪于时,相继出走。予初守临汝,不数月而南迁。道出颍川,顾犹有后忧,乃留一子居焉,曰:“姑糊口于是。”既而自筠迁雷,自雷迁循,凡七年而归。

颍川之西三十里,有田二顷,而僦庐以居。西望故乡,犹数千里,势不能返,则又曰:“姑寓于此。”居五年,筑室于城之西,稍益买田,几倍其故,曰:“可以止矣。”盖卜居于此,初非吾意也。昔先君相彭、眉之间,为归全之宅,指其庚壬曰:“此而兄弟之居也。”今子瞻不幸已藏于郏山矣!予年七十有三,异日当追蹈前约,然则颍川亦非予居也。

昔贡少翁为御史大夫,年八十一,家在琅琊,有一子,年十二,自忧不得归葬。元帝哀之,许以王命办护其丧。谯允南年七十二终洛阳,家在巴西,遗令其子轻棺以归。今予废弃久矣,少翁之宠,非所敢望,而允南旧事,庶几可得。然平昔好道,今三十馀年矣,老死所未能免,而道术之馀,此心了然,或未随物沦散。然则卜居之地,惟所遇可也,作《卜居赋》以示知者。

卜居赋

昔予先君,以布衣学四方,尝过洛阳,爱其山川,慨然有卜居意,而贫不能遂。

【注释】:

  • 昔:过去。
  • 卜居:选择居住的地方。
  • 布衣:平民。
  • 学四方:四处游历学习。
  • 尝:曾经。
  • 洛阳:古都城,今河南省洛阳市。
  • 山川:自然风光。
  • 慨然有卜居意:感慨之中产生了定居的愿望。
  • 贫不能遂:贫穷而不能实现。

【译文】:
我的先君,穿着平民的衣服,四处游历求学,曾在洛阳停留,被那里的山川景色深深吸引,心中充满了想要在这里定居的打算,但是贫穷使他无法实现这个愿望。

【赏析】:
本诗通过叙述诗人先君在游历过程中对洛阳、颍川和临汝三地的情感变化,表达了他内心对于归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故土情感的眷恋。诗人通过对这三处地点的描述,展示了他对自然景观的喜爱以及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在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心境和抉择。

第二首诗主要讲述了诗人与其哥哥子瞻在朝为官时的情况,由于政治原因被迫流亡,最后选择了颍川作为暂时的栖身之所。诗中展现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无奈与坚韧,以及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期待。

第三首诗则是关于诗人对自己卜居之地的选择过程和心态转变。诗人回忆了早年与先君一同游历的经历,表达了自己对于归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虽然年岁已高,但对于未来的追求仍不放弃的决心。

这首诗歌通过诗人的内心独白和对过往经历的回忆,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诗人认为,无论身处何方,都应该追随内心的真实想法,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环境。同时,诗人也强调了人应当珍惜当下,把握每一个可以追求梦想的机会,不要因为外界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理想。

整首诗歌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佳作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