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诗句

译文:

苏轼(子瞻)和陶渊明的诗集被引用,东坡先生被贬谪居住在儋耳,在罗浮山下建家,独自一人带着幼年的儿子过河渡海。用茅竹搭建了房屋居住。每天吃荼芋,但不再有华丽的房屋和美食的想法。平生没有特别的爱好,把史书当作园林,把文章当作鼓乐,至此也都放弃了。唯独喜欢写诗,精妙深邃、华美精妙,没有看到老年人的疲倦气息。    

注释:

  1. 子瞻:指苏轼。
  2. 谪居儋耳:指苏轼被贬谪到海南岛的儋州。
  3. 罗浮山:位于中国广东省,是著名的道教名山。
  4. :动词词头,表示动作的对象是“渡海”。
  5. 葺茅竹:用茅草和竹子搭建房屋。
  6. 日啖荼芋:每日吃荼芋。
  7. 华屋玉食: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
  8. 诗人:这里指陶渊明,即陶潜。
  9. 古之诗人:古代的诗人。
  10. 拟古之作:模仿古人的作品。
  11. 追和古人:模仿或学习古人。
  12. 东坡:苏轼的别号。
  13. :苏轼的弟弟苏辙。
  14. 古之诗人:古代的诗人。
  15. 曹、刘、鲍、谢、李、杜:指魏晋时期的曹操、刘备、鲍照、谢灵运、李白和杜甫等诗人。
  16. 曹、刘、鲍、谢、李、杜诸人:这些人在当时的诗坛都有很高的成就。
  17. 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我前后和陶渊明的诗共有一百多篇。
  18. 至其得意:到了他最满意的作品。
  19. 自谓不甚愧渊明:自己认为并不比陶渊明逊色。
  20. 今将集而并录之:现在打算收集起来并记录下。
  21. 是时:此时。
  22. 吾于渊明:我对陶渊明的看法。
  23. 岂独好其诗也哉:难道只是喜欢他的诗歌吗?
  24. 如其为人:如果他是一个人的话。
  25. 实有感焉:确实有所感触。
  26. 渊明临终:陶渊明临终的时候。
  27. 疏告俨等:写给儿子陶俨等人的信。
  28. 每以家弊:总是因为家里贫穷。
  29. 东西游走:到处漂泊。
  30. 性刚拙:性格刚直笨拙。
  31. 与物多忤:与周围事物经常发生冲突。
  32. 自量为己必贻俗患:自己估计一定会给世俗带来麻烦。
  33. 黾勉辞世:勉力辞别这个世界。
  34. 使汝等幼而饥寒:让你们从小就生活在饥饿和寒冷之中。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对陶渊明的评价和怀念。诗中,苏轼回忆了自己年轻时的生活和创作状态,表达了对陶渊明诗歌的喜爱和对其人格的高度赞扬。通过对比自己的经历和陶渊明的一生,苏轼表达了对陶渊明的深深敬仰和对人生真谛的认识。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苏轼个人的情感和思考,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理想生活和精神追求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