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人,有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者,彼独何术也?且非特圣人而已。商君之变秦法也,撄万人之怒,排举国之说,势如此其逆也。苏秦之为从也,合天下之异以为同,联六姓之疏以为亲,计如此其迂也。淮阴侯请于高帝,求三万人,愿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而西会于荥阳。耿弇亦言于世祖,欲先定渔阳,取涿郡,还收富平而东下齐,世祖以为落落难合。此皆越人之都邑而谋人国,功如此其疏也。然而四子者行之若易然。出于其口,成于其手,以为既已许吾君,则亲挈而还之。今吾以自有之天下,而行吾所得为之事,其事又非有所拂逆于天下之意也,非有所待于人而后具也,如有财而自用之,有子而自教之耳。然而政出于天下,有出而无成者,五六十年于此矣。是何也?意者知出而不知收欤?非不知收,意者汗漫而无所收欤?故为之说曰:先定其规摹而后从事。先定者,可以谋人。不先定者,自谋常不给,而况于谋人乎!
【诗句】
古之人,有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者,彼独何术也?且非特圣人而已。商君之变秦法也,撄万人之怒,排举国之说,势如此其逆也。苏秦之为从也,合天下之异以为同,联六姓之疏以为亲,计如此其迂也。淮阴侯请于高帝,求三万人,愿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而西会于荥阳。耿弇亦言于世祖,欲先定渔阳,取涿郡,还收富平而东下齐,世祖以为落落难合。此皆越人之都邑而谋人国,功如此其疏也。然而四子者行之若易然。出于其口,成于其手,以为既已许吾君,则亲挈而还之。今吾以自有之天下,而行吾所得为之事,其事又非有所拂逆于天下之意也,非有所待于人而后具也,如有财而自用之,有子而自教之耳。然而政出于天下,有出而无成者,五六十年于此矣。是何也?意者知出而不知收欤?非不知收,意者汗漫而无所收欤?故为之说曰:先定其规摹而后从事。先定者,可以谋人。不先定者,自谋常不给,而况于谋人乎!
【译文】
古人中有人面对极其困难的事情却能够达成非常遥远的愿望,他们到底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呢?这不仅仅是那些圣人能做到的。商鞅变法时,激起了全国人的愤怒,排除了所有人的反对意见,这种逆势而为的勇气真是令人佩服。苏秦联合各国来推行合纵的政策,合并不同国家的不同利益,联结疏远的国家结成亲密的关系,这种策略也是极为曲折的。韩信向汉高祖请求派兵三万,希望向北攻占燕国和赵国,向东攻打齐国,向南切断楚国的粮食通道,然后再向西在荣阳会师。耿弇也曾向光武帝建议,先平定渔阳和涿郡,然后返回收复富平并向东进攻齐国,但光武帝认为他的想法过于不切实际。这些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别人国家的策略,但是效果却并不明显。然而,这四人虽然行动起来似乎毫不费力,他们的想法一经说出、计划一经制定就付诸实施,因为他们已经承诺了要帮助自己的君主,所以他们会亲自带着成果回来。现在我们自己拥有这个国家,执行我们所做的事情,这些行为并非与天下的意愿相违背,也并非需要依赖他人才能完成,就像如果有了自己的财富就能自由使用,有了自己的孩子就能进行教养一样自然。然而,政治决策却仍然来源于天下,有提出却无法实现的局面持续了五六十年。这是为什么呢?可能是我们只知道付出而不去收获吧?当然不是这样,可能只是我们在处理事情时太过于随意,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吧。所以我们提出了一个观点:“先确立目标再开始行动。”首先确立了目标的人才能够成功地说服他人。如果没有首先确立目标,那么即使自己有想法也无法实现,更何况是去说服别人呢!
【赏析】
这首诗主要论述了古代英雄人物面对困境时所采取的行动方式以及他们最终取得成功的原因。作者通过列举四位历史人物的故事,展示了他们如何通过先确立目标后采取行动的策略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些故事体现了古人在面对挑战时的勇气和智慧,以及他们在追求目标时的坚定决心。同时,诗歌也揭示了成功背后的必然性原则:只有明确了目标并付诸行动,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