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治天下则不然。百官有司,不知上之所欲为也,而人各有心。好大者欲王,好权者欲霸,而偷者欲休息。文吏之所至,则治刑狱,而聚敛之臣,则以货财为急。民不知其所适从也。及其发一政,则曰姑试行之而已,其济与否,固未可知也。前之政未见其利害,而后之政复发矣。凡今之所谓新政者,听其始之议论,岂不甚美而可乐哉。然而布出于天下,而卒不知其所终。何则?其规摹不先定也。用舍系于好恶,而废兴决于众寡。故万全之利,以小不便而废者有之矣;百世之患,以小利而不顾者有之矣。所用之人无常责,而所发之政无成效。此犹适千里不斋粮而假丐于涂人;治病不知其所当用之药,而百药皆试,以侥幸于一物之中。欲三患之去,不可得也。

昔者太公治齐,周公治鲁,至于数十世之后,子孙之强弱,风俗之好恶,皆可得而逆知之。何者?其所施专一,则其势固有以使之也。管仲相桓公,自始为政而至于霸,其所施设,皆有方法。及其成功,皆知其所以然,至今可覆也。咎犯之在晋,范蠡之在越,文公、勾践尝欲用其民,而二臣皆以为未可,及其以为可用也,则破楚灭吴,如寄诸其邻而取之。此无他,见之明而策之熟也。

诗句:今治天下则不然。

译文:今天治理天下并不是这样,各级官吏对上意的理解和实施都存在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打算。有的人喜欢权势,想要称王;有的人善于权谋,想成为霸主;而有的人只想求得平安无事。文官们到达任所,便开始治理刑法和狱讼,而搜刮民财的人,却将财物看作急务。民众不知道应该听从哪一位官员,一旦实施一项政策,就只说先试试再说,政策的成效如何,实在很难预料。先前的政策没有看到它的利害,现在却又要推行新政策了。如今所谓的新政,从它刚开始时的言论来看,难道不是很美好、很令人高兴吗?但是这些政策发布之后,最终也不知道会有什么结果。为什么呢?是因为制定规划时没有确定好标准。用或不用,取决于喜好和厌恶;是否继续还是废止,取决于众人的看法。所以,即使有完全无害的小事,也可能因小失大而导致失败;即使是百世的祸患,也可能因为小利而不顾及长远的影响。所用之人没有固定的责任,所推行的政策也没有明显的效益。这就像在千里之外没有准备粮食的情况下,却在道路上求助于陌生人;治病不根据药性选择药材,而是随便尝试各种药物,希望能侥幸找到治愈的良方。想要摆脱这三种弊病,是难以做到的。

赏析:

苏轼在《思治论》中提出了一个问题:“今治天下则不然”,即当前治理国家的方式与古代有所不同。他通过对比古今不同的治国理念来探讨问题的核心所在。他认为,当今的许多官员不理解上意,导致政策无法落实,而且由于缺乏统一的目标和标准,使得政策效果不佳。

文章指出了当前政治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官员们各自为政,缺乏共同的理解和目标。苏轼认为,这种局面导致了政策的执行不力和成果难以预期。接着,他指出了“其规摹不先定”的问题,意味着如果没有明确的计划和标准,就无法有效推动政策的实施和效果的达成。

苏轼进一步分析了官员们的心态和行为。他认为,当政策实施后,官员们往往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非长远的考虑。这种短视行为使得很多好的政策未能得到长期坚持和有效执行,从而造成了“百世之患”。

苏轼以历史人物为例,说明那些能够成功治国的人,都是因为他们具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决心。他们能够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勇往直前,最终实现远大的目标。苏轼强调,要想克服这些弊病,就必须从制度和文化层面入手,确立清晰的规范和标准,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和效果的持久。

《思治论》是苏轼针对当时治国理政问题所作的深刻分析与反思。它不仅揭示了官员们的行为和心态问题,也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路径。通过对古代成功治国者的分析,苏轼强调了明确目标、坚定决心、勇往直前的重要性。这些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政治实践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