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云柯而南,至于某,有堤若干尺,截然令海水之潮汐不得冒其旁田者,知县事谢君为之也。始堤之成,谢君以书属予记其成之始,曰:“使来者有考焉,得卒任完之以不隳。”谢君者,阳夏人也,字师厚,景初其名也。其先以文学称天下,而连世为贵人,至君遂以文学世其家。其为县,不以材自负而忽其民之急。方作堤时,岁丁亥十一月也,能亲以身当风霜氛雾之毒,以勉民作而除其灾,又能令其民翕然皆劝趋之,而忘其役之劳,遂不逾时,以有成功。其仁民之心,效见于事如此,亦可以已,而犹自以为未也,又思有以告后之人,令嗣续而完之,以永其存。善夫!仁人长虑却顾图民之灾,如此其至,其不可以无传。而后之君子考其传,得其所以为,其亦不可以无思。
而异时予尝以事至余姚,而君过予,与予从容言天下之事。君曰:“道以闳大隐密,圣人之所独鼓万物以然而皆莫知其所以然者,盖有所难知也。其治政教令施为之详,凡与人共,而尤丁宁以急者,其易知较然者也。通途川,治田桑,为之堤防沟浍渠川,以御水旱之灾;而兴学校,属其民人相与习礼乐其中,以化服之,此其尤丁宁以急,而较然易知者也。今世吏者,其愚也固不知所为,而其所谓能者,务出奇为声威,以惊世震俗,至或尽其力以事刀笔簿书之间而已,而反以谓古所为尤丁宁以急者,吾不暇以为,吾曾为之,而曾不足以为之,万有一人为之,且不足以名于世,而见谓材。嘻!其可叹也。夫为天下国家且百年,而胜残去杀之效,则犹未也,其不出于此乎?”予良以其言为然。既而闻君之为其县,至则为桥于江,治学者以教养县人之子弟,既而又有堤之役,于是又信其言之行而不予欺也已。为之书其堤事,因并书其言终始而存之,以告后之人。庆历八年七月日记。
【诗句原文】
自云柯而南,至于某,有堤若干尺,截然令海水之潮汐不得冒其旁田者,知县事谢君为之也。始堤之成,谢君以书属予记其成之始,曰:“使来者有考焉,得卒任完之以不隳。”
【译文】
自云柯向南,直到某地,有几处堤坝拦截了海水的潮汐,不让海水侵犯周围的田地,这是知县事谢君所建。堤坝建成时,谢君写信给我让我记述它的建设过程,信中说:“希望后人能够考证此事,并确保它能够完整地被继承下去而不被破坏。”
【注释】
- 自云柯而南:指的是从某地往南走。
- 至某:某个地方。
- 截然令海水之潮汐不得冒其旁田者:明确地阻止海水的潮汐泛滥到农田旁边。
- 知县事:指县令。
- 始堤之成,谢君以书属予:堤坝建成后,谢君写信给我,让我记录这件事。
- 使来者有考焉:希望后来的人可以验证此事。
- 得卒任完之以不隳:确保这个工作能够最终完成而不被破坏。
【赏析】
这首诗是一篇描述余姚县海塘工程的文章,作者通过描绘谢君修建海塘的过程和初衷,展示了他为民着想的仁心和智慧。诗中通过对谢君性格、能力以及治理方式的描述,表达了对这位贤能县令的敬佩之情以及对他所做工作的肯定。同时,诗中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官员职责的理解,即不仅要有才华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以民为本,关心民众的生活。
在艺术手法上,诗人采用了生动的描绘和直接叙述的手法,通过对场景的细致刻画和情感的真挚表达,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文章所要传达的情感和信息。此外,诗歌语言简洁明了,既符合古代散文的文风,也体现了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
这首诗是一篇充满感情和思考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力,也是一篇反映历史人文精神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