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之所欲言者三,愿陛下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而已。

人莫不有所恃,人臣恃陛下之命,故能役使小民;恃陛下之法,故能胜服强暴。至于人主所恃者谁与?书曰:“予临兆民,凛乎若朽索之驭六马。”言天下莫危于人主也。聚则为君民,散则为仇雠。聚散之间,不容毫厘。故天下归往谓之王,人各有心谓之独夫。由此观之,人主之所恃者,人心而已。人心之于人主也,如木之有根,如灯之有膏,如鱼之有水,如农夫之有田,如商贾之有财。木无根则稿,灯无膏则灭,鱼无水则死,农无田则饥,商贾无财则贫,人主失人心则亡。此理之必然,不可逭之灾也。其为可畏,从古以然。苟非乐祸好亡,狂易丧志,则孰敢肆其胸臆,轻犯人心。昔子产焚载书以弭众言,赂伯石以安巨室,以为众怒难犯,专欲难成,而孔子亦曰:“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已也。”惟商鞅变法,不顾人心,虽能骤至富彊,亦以召怨天下。使其民知利而不知义,见刑而不见德,虽得天下,旋踵而失也;至于其身,亦卒不免负罪出走,而诸侯不纳,车裂以狥,而秦人莫哀。君臣之间,岂愿如此。宋襄公虽行仁义。失众而亡;田常虽不义,得众而强。是以君子未论行事之是非,先观众心之向背。谢安之用诸桓,未必是,而众之所乐,则国以乂安。庾亮之召苏峻,未必非,而势有不可,则反为危辱。自古及今,未有和易同众而不安,刚果自用而不危者也。

诗句:
人莫不有所恃,人臣恃陛下之命,故能役使小民;恃陛下之法,故能胜服强暴。

译文:
人们都有各自依赖的东西,大臣们依赖皇帝的命令,因此能够指挥百姓;依靠皇帝的法令,因此能够制服强暴的人。

注释:

  • 本文是苏轼在熙宁四年被封为府司时,向神宗敬畏地拜拓敞,并以人心为原则,劝谏陛下治国理民的著名书。
  • 文章分为三部分,分别论述了人心之所恃、人心之所忧、人心之所乐,展现了苏轼对人心的理解。
  • 此文出自苏轼《上神宗皇帝书》,体现了他的政治理念和治理策略。
  • 苏轼通过此篇文章,表达了他对治理国家的看法和建议,以及对人心的重视。

赏析:
苏轼的《上神宗皇帝书》不仅是一篇政治论文,更是一篇深刻的人心哲学。文章从人心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人民对统治者的依赖关系,强调了法令与民心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苏轼也提出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即通过结人心、厚风俗和存纪纲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苏轼认为,天下最大的危险在于人主,而人心是决定国家安危的关键因素。他强调,如果统治者能够赢得民心,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反之,如果失去了民心,就会导致国家的灭亡。这种观点反映了他的人文关怀和政治智慧。

苏轼还通过对古代贤君的赞美,进一步证明了人心的重要性。他提到,历史上的许多英雄豪杰都是因为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而成就伟业的。这些例子都表明了民心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上神宗皇帝书》是一篇充满智慧和政治远见的作品。它不仅展示了苏轼对国家治理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对人心的重视和关爱。这篇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