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欲去积弊,而立法必使宰相熟议而后行事。若不由中书,则是乱世之法,圣君贤相,夫岂其然?必若立法,不免由中书熟议,不免使宰相,此司之设,无乃冗长而无名。智者所国,贵于无迹,汉之文景,纪无可书之事;唐之房杜,传无可载之功;而天下之言治者与文景,言贤者与房杜,盖事已立而迹不见,功已成而人不知。故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岂惟用兵,事莫不然。今所图者,万分未获其一也,而迹之布于天下者,若泥中之斗兽。亦可谓拙谋矣。
陛下诚欲富国,择三司官属与漕运使副,而陛下与二三大臣孜孜讲求,磨以岁月,则积弊自去而人不知。但恐立志不坚,中道而废,孟轲有言:“其进锐者其退速。”若有始有卒,自可徐徐,十年之后,何事不立?孔子曰:“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使孔子而非圣人,则此言亦不可用。书曰:“谋及卿士,至于庶人。翕然大同,乃底元吉。”若违多而从少,则静吉而作凶。
上神宗皇帝书
陛下欲去积弊,而立法必使宰相熟议而后行事。若不由中书,则是乱世之法,圣君贤相,夫岂其然?必若立法,不免由中书熟议,不免使宰相,此司之设,无乃冗长而无名。智者所国,贵于无迹,汉之文景,纪无可书之事;唐之房杜,传无可载之功;而天下之言治者与文景,言贤者与房杜,盖事已立而迹不见,功已成而人不知。故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岂惟用兵,事莫不然。今所图者,万分未获其一也,而迹之布于天下者,若泥中之斗兽。亦可谓拙谋矣。
陛下诚欲富国,择三司官属与漕运使副,而陛下与二三大臣孜孜讲求,磨以岁月,则积弊自去而人不知。但恐立志不坚,中道而废,孟轲有言:“其进锐者其退速。”若有始有卒,自可徐徐,十年之后,何事不立?孔子曰:“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使孔子而非圣人,则此言亦不可用。书曰:“谋及卿士,至于庶人。翕然大同,乃底元吉。”若违多而从少,则静吉而作凶。
解析:
这首诗是向神宗皇帝上书的草稿。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治国之道的看法和建议。他认为,要想去除国家的积弊,就必须让宰相们深思熟虑后再进行决策。如果直接绕过中书省,那么国家将无法正常运转。因为这样做就像是在泥泞中追逐野兽一样,虽然看起来忙碌,但实际上却没有实质性的效果。诗人强调,真正的智慧在于能够隐藏自己的踪迹,就像古代的汉文帝和唐玄宗一样。他们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却无人知晓。因此,他建议陛下应该选拔合适的人才,如三司官和漕运使等,让他们在陛下和大臣们的共同努力下,经过长时间的磨炼和努力,逐步解决国家的积弊。同时,他强调要有耐心,要有始有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富强。此外,他还引用了孔子和孟子的言论来说明这个道理。最后,他警告说,如果违反这些原则,将会走向失败。
关键词解释:
- 积弊:指国家存在的各种问题或弊端。
- 圣君贤相:指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君主和臣子。
- 智者所国:指智者治理的国家会繁荣昌盛。
- 文景:指汉朝的汉文帝和汉景帝。
- 房杜:指唐朝的房玄龄和杜如晦。
- 孟轲:孟子,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家。
- 孔子:孔子,中国古代哲学家、教育家。
- 谋及卿士:指商议事情时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
- 至庶人:指涉及到所有百姓的人。
- 翕然大同:形容国家和谐统一的景象。
- 元吉:吉祥的意思。
- 孔子曰:引用孔子的话作为支持观点的例子。
- 欲速则不达:比喻过于急躁会导致事情无法成功。
-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比喻贪图眼前的小利益会导致最终无法实现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