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臣始读此书,疑其太过,以为鄙夫之患失,不过备位而苟容,及观李斯忧蒙恬之夺其权,则立二世以亡秦,卢杞忧怀光之数其恶,则误德宗以再乱,其心本生于患失,而其患乃至于丧邦。孔子之言,良不为过。是以知为国者,平居必有亡躯犯颜之士,则临难庶几有徇义守死之臣。若平居尚不能一言,则临难何以责其死节?人臣苟皆如此,天下亦曰殆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如和羮,同如济水。孙宝有言:“周公大圣,召公大贤,犹不相悦,著于经典。晋之王导,可谓元臣,每与客言,举坐称善,而述不悦,以为人非尧舜,安得每事尽善,导亦敛袵谢之。若使言无不同,意无不合,更唱迭和,何者非贤?万一有小人居其间,则人主何缘得以知觉?”
上神宗皇帝书
孔子说:“鄙陋的人是可以共事的,国君也是可以共事的吗?如果他没有得到,就担心得不到;得到后,又担心失去。如果只是担心失去,那么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臣开始读这本书,怀疑其过于严厉,以为鄙陋人的患得患失,不过是安于自己的位子苟且地求容,等看到李斯担忧蒙恬夺他的权,于是立了二世来亡秦;卢杞担忧怀光数他的恶,于是就误了德宗,再次造成混乱。他的心本来是生于患得患失,但他的患失最终导致丧邦。孔子的话,确实没有错。因此知道做国君的人,平时必须要有敢于牺牲自己、冒犯君王的忠臣,那么遇到危险的时候,或许就会有能为义而死守到底的大臣。如果平时还不能说出这样的话,那么在危难之际如何能够要求他们的死节?人臣如果都这样,那天下也可以说是危险啊。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谐就像调和肉酱,相同就像水流。孙宝有言:“周公是大圣人,召公是大贤人,但仍然不能互相悦纳,记载于经典之中。晋王导可以说得上是元老大臣,每次与宾客交谈,满座都称赞他好,但述说他不悦时,却说别人不是尧舜,怎么能每件事都做到完美?王导也很收敛衣角谢罪。如果人们的言论都是一样的,心思都是一样的,轮流唱和,那还哪样不是贤人呢?万一其中有小人混在其中,那君主怎么能够得知?”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比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处,表达了作者对于政治中和谐与不和谐的思考。诗中通过孔子的言论,强调了忠诚、正直的重要性,并指出在政治决策中需要有能够直言不讳的大臣。同时,诗中也提醒君主要注意辨别贤臣与小人,以免被奸佞所蒙蔽。整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刻,是一首具有很高价值的政治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