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陛下以简易为法,以清浄为心,使奸无所缘,而民德归厚,臣之所愿厚风俗者,此之谓也。

古者建国,使内外相制,轻重相权,如周,如唐,则外重而内轻。如秦,如魏,则外轻而内重,内重之末,必有奸臣指鹿之患。外重之弊,必有大国问鼎之忧。圣人方盛而虑衰,常先立法以救弊,我国家租赋籍于计省,重兵聚于京师,以古揆今,则似内重。恭惟祖宗所以深计而预虑,固非小臣所能臆度而周知,然其委任台谏之一端,则是圣人过防之至计。

历观秦汉以及五代,谏争而死,盖数百人,而自建隆以来,未尝罪一言者,纵有薄责,旋即超升,许以风闻,而无官长。风采所系,不问尊卑,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故仁宗之世,议者讥宰相,但奉行台谏风旨而已,圣人深意流俗,岂知台谏固未必皆贤,所言亦未必皆是,然须养其锐气,而借之重权者,岂徒然哉?将以折奸臣之萌,而救内重之弊也。

诗句:惟陛下以简易为法,以清浄为心,使奸无所缘,而民德归厚。

译文:希望陛下能够采取简单明了的治国方法,保持心灵的清明,让奸佞之人无法利用机会,百姓的道德也会随之提升。

关键词解释:

  • 简易:指治理国家的方法应该简约而不繁复。
  • 清浄:指内心应当保持清明纯洁,不受外界干扰。
  • 奸:指那些不忠诚、不守法的人或行为。
  • 厚德:指培养和增强人民的道德品质。

赏析:
苏轼在这首诗中向神宗皇帝表达了他的政治理念。他认为,一个明智的君王应该采用简单的方法来治理国家,同时保持自己的清廉之心,这样可以避免奸佞之人有机可乘,并且能够促进人民的道德提升。这种思想反映了苏轼对于政治清明与道德教化的重视,也体现了他对君主角色的期望。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展示了他对国家治理和个人修养的看法,展现了其深邃的政治洞察力和文化素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