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天时不齐,人谁无过,国君含垢,至察无徒。若陛下多方包容,则人材取次可用,必欲广置耳目,务求瑕疵,则人不自安,各图苟免,恐非朝廷之福,亦岂陛下所愿哉?汉文欲拜虎圈,啬夫释之,以为利口伤俗,今若以口舌捷给而取士,以应对迟钝而退人,以虚诞无实为能文,以矫激不仕为有德,则先王之泽,遂将散微。
自古用人,必须历试诸难,有卓异之器,必有已成之功。一则使其更变而知难,事不轻作;一则待其功高而望重,人自无辞。昔先主以黄忠为后将军,而诸葛亮忧其不可,以为忠之名望,素非关张之伦,若班爵遽同,则必不悦。其后关侯果以为言。以黄忠豪勇之资,以先主君臣之契,尚须虑此,况其他乎?世尝谓汉文不用贾生,以为深恨。臣尝推究其旨,窃谓不然。贾生固天下之奇才,所言亦一时之良策,然请为属国,欲以系单于,则是处士之大言,少年之锐气。昔高祖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时将相群臣,岂无贾生之比,三表五饵,人知其疏,而欲以困中行,说尤不可信矣。兵,凶器也,而易言之,正如赵括之轻秦,李信之易楚,若文帝亟用其说,则天下殆将不安。使贾生尝历艰难,亦必自悔其说,用之晚成,其术必精。不幸丧亡,非意所及。不然,文帝岂弃材之主,绛灌岂蔽贤之士,至于晁错,尤号刻薄,文帝之世,止于太子家令,而景帝既立,以为御史大夫。申屠贤相,发愤而死,纷更政令,天下骚然,及至七国发难,而错之术亦穷矣。文景优劣,于斯可见。
诗句大意:
天时不齐,人谁无过,国君含垢,至察无徒。若陛下多方包容,则人材取次可用,必欲广置耳目,务求瑕疵,则人不自安,各图苟免,恐非朝廷之福,亦岂陛下所愿哉?汉文欲拜虎圈,啬夫释之,以为利口伤俗,今若以口舌捷给而取士,以应对迟钝而退人,以虚诞无实为能文,以矫激不仕为有德,则先王之泽,遂将散微。
译文:
自古以来,用人必须历试诸难,有卓异之器,必有已成之功。一则使其更变而知难,事不轻作;一则待其功高而望重,人自无辞。昔先主以黄忠为后将军,而诸葛亮忧其不可,以为忠之名望,素非关张之伦,若班爵遽同,则必不悦。其后关侯果以为言。以黄忠豪勇之资,以先主君臣之契,尚须虑此,况其他乎?世尝谓汉文不用贾生,以为深恨。臣尝推究其旨,窃谓不然。贾生固天下之奇才,所言亦一时之良策,然请为属国,欲以系单于,则是处士之大言,少年之锐气。昔高祖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时将相群臣,岂无贾生之比,三表五饵,人知其疏,而欲以困中行,说尤不可信矣。兵,凶器也,而易言之,正如赵括之轻秦,李信之易楚,若文帝亟用其说,则天下殆将不安。使贾生尝历艰难,亦必自悔其说,用之晚成,其术必精。不幸丧亡,非意所及。不然,文帝岂弃材之主,绛灌岂蔽贤之士,至于晁错,尤号刻薄,文帝之世,止于太子家令,而景帝既立,以为御史大夫。申屠贤相,发愤而死,纷更政令,天下骚然,及至七国发难,而错之术亦穷矣。文景优劣,于斯可见。
注释:
- 上神宗皇帝书:向皇帝神宗上书表达意见的信件。
- 天时不齐:比喻世事无常,时机难以预测。
- 人谁无过:指人人都会犯错。
- 国君含垢:国君虽然受委屈但仍然宽容大度。
- 至察无徒:过分的苛察不会得到真正的信任和人才。
- 若陛下多方包容:如果皇上能够多方面地容忍和包涵。
- 则人材取次可用:那么人才就会依次被使用。
- 必欲广置耳目:必定要广泛设置耳目。
- 务求瑕疵:务必寻找缺点。
- 则人不自安:这样人们就不会安心做事。
- 各图苟免: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避免困难和责任。
- 恐非朝廷之福:这样的行为恐怕不是国家之福。
- 亦岂陛下所愿哉:又怎么能是陛下所愿意的呢?
- 汉文欲拜虎圈,啬夫释之:汉文想要让商人桑宏羊管理货物买卖,但商人拒绝交易,盗贼因此更加猖獗。
- 以为利口伤俗:认为利口伤人习俗。
- 今若以口舌捷给而取士:现在如果只凭借能说会道的人来选拔官员。
- 以应对迟钝而退人:因为回答迟钝的人而被辞退。
- 以虚诞无实为能文:把空话连篇、没有实际内容当成文章。
- 以矫激不仕为有德:把矫情激烈、不从世俗的人视为有德行。
- 先王之泽:古代先王留下的恩泽。
- 遂将散微:最终将消散殆尽。
赏析:
苏轼的《上神宗皇帝书》是一篇著名的散文,写于他被贬谪到海南岛的时候。这篇文章通过陈述朝政得失、民生疾苦为主题,表达了苏轼关心国家民生的深厚情感,并提出了他对治国理政的许多独到见解。文章不仅展示了苏轼对历史事件的深刻认识,还体现了他对于政治改革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社会的殷切期望。
苏轼在此文中首先指出“天时不齐”,即世事无常,时机难以预测。接着他强调了君主应该具有包容的心态,才能吸引并利用人才。苏轼批评了一些统治者过于苛求细节、追求完美,反而失去了人才。他认为,真正的领导者应该能够容忍错误和缺陷,这样才能赢得人心,从而更好地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苏轼进一步阐述了他对人才的看法。他认为人才应该被合理地使用,而不是仅仅为了迎合某些特定的标准或要求。他还强调了政治改革的重要性,主张应该从多方面来考虑问题,包括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他认为只有通过全面的改革和发展,才能实现国家的长远利益和人民的福祉。
苏轼还在文章中提到了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例如汉武帝时期的商人桑宏羊和商鞅变法等,以此来说明他的论点。这些历史故事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还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背景知识。同时,苏轼在文章中还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问题的担忧和关注,比如贪污腐败、吏治混乱等问题。他认为这些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和解决,以便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上神宗书》一文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力。它不仅是苏轼个人政治观点和思想体系的体现,更是北宋时期文人对于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