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古之贤君,不以弱而忘道德,不以贫而伤风俗,而智者观人之国,亦以此而察之。齐,至强也,周公知其后有篡弑之臣;卫,至弱也,季子知其后亡;吴破楚入郢,而陈大夫逢滑知楚之必复;晋武既平吴,何曾知其将乱;隋文既平,陈房乔知其不久;元帝斩郅支,朝呼韩,功多于武宣矣,偷安而王氏之衅生;宣宗収燕赵;复河湟;力强于宪武矣;销兵而庞勋之乱起。故臣愿陛下务崇道德而厚风俗,不愿陛下急于有功而贪富强,使陛下富如隋,强如秦,西取灵武,北取燕蓟,谓之有功可也,而国之长短,则不在此。
夫国之长短,如人之寿夭。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世有尫羸而寿考,亦有盛壮而暴亡。若元气犹存,则尫羸而无害,及其巳耗,则盛壮而愈危。是以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道引关节,吐故纳新,不得已而用药,则择其品之上,性之良,可以久服而无害,则五脏和平而寿命长。不善养生者,薄节慎之功,迟吐纳之效,厌上药而用下品,伐真气而助强阳,根本已空,僵仆无日,天下之势与此无殊。故臣愿陛下爱惜风俗,如护元气。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君王治国理念的思考,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弱、繁荣与否与道德修养和风俗风气密切相关。诗人通过历史典故,如周公、季子、陈大夫逢滑、晋武、隋文等人的历史事件,来阐述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业,并非仅仅依靠武力,而是与道德修养和风俗风气息息相关。诗人希望君主能够注重道德修养和风俗教化,而不是过分追求武功和富强。
诗句:
是以古之贤君,不以弱而忘道德,不以贫而伤风俗。
注释:因此,古代的贤明君王不因为国家的弱势而忘记道德修养,不因为国家的贫穷而损害风俗。而智者观人之国,亦以此而察之。
注释:而明智的人观察一个国家,也会根据这一点来加以判断。齐,至强也,周公知其后有篡弑之臣;卫,至弱也,季子知其后亡;吴破楚入郢,而陈大夫逢滑知楚之必复;晋武既平吴,何曾知其将乱;隋文既平,陈房乔知其不久;元帝斩郅支,朝呼韩,功多于武宣矣,偷安而王氏之衅生;宣宗収燕赵;复河湟;力强于宪武矣;销兵而庞勋之乱起。
注释:齐国是最强大的国家,周公知道它之后会有篡位弑君的臣子;卫国是最弱小的国家,季子知道它之后会灭亡;吴国攻破楚国进入郢都,而陈国的大夫逢滑知道楚国一定会再次恢复;晋武帝平定了吴国之后,何曾知道他将会叛乱;隋文帝平定了天下之后,陈房乔知道他的政权不会长久;元帝斩杀了郅支可汗,并号召高丽,他的功劳超过了武则天,却因此埋下了王氏祸端;唐宣宗收复燕赵;收复河湟;比唐太宗的武功还要强大;然而他消除了藩镇兵力,庞勋之乱就此爆发。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对比,强调了道德修养和风俗风气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诗人认为,一个国君的政绩并不完全取决于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更重要的是他是否能够重视道德修养和风俗教化。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以德治国”的理念,也揭示了古代统治者治国理政的智慧。同时,诗人还通过列举历史上的成功和失败的例子,来说明道德修养和风俗风气对于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这种分析方法和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政治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