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庶民逆,吉。庶民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卿士逆,吉”,何也?吾之所谋者疑也,可以作,可以无作,然后谓之疑。疑而从者众,则作而吉也。“汝则从,龟从,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何也?尊者从,卑者逆,故逆者虽众,以作内,犹吉也。

“龟筮共违于人,用静吉,用作凶”,何也?所以谋之心谋之人者尽矣,然犹不免于疑,则谋及于龟筮,故龟筮之所共违,不可以有作也。

“庶征,曰雨,曰,曰燠,曰寒,曰风,曰时”者,何也?曰雨,曰,曰燠,曰寒,曰风者,自“肃时雨若”以下是也;曰时者,自“王省惟岁”以下是也。“五者来备,各以其叙,庶草蕃庑”,何也?阴阳和,则万物尽其性、极其材。言庶草者,以为物之尤微而莫养,又不知自养也,而犹蕃庑,则万物得其性,皆可知也。“一极备凶,一极无凶”,何也?雨极备则为常雨,极备则为常,风极备则为常风,燠极无则为常寒,寒极无则为常燠,此饥馑疾疠之所由作也,故曰凶。“曰休征:曰肃时雨若,曰时若,曰哲时燠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曰咎征:曰狂恒雨若,曰僭恒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风若”,何也?言人君之有五事,犹天之有五物也。天之有五物,一极备凶,一极无亦凶,其施之小大缓急无常,其所以成物者,要之适而已。人之有五事,一极备凶,一极无亦凶,施之小大缓急亦无常,其所以成民者,亦要之适而已。故雨、、燠、寒、风者,五事之证也。降而万物悦者,肃也,故若时雨然;升而万物理者,也,故若时然;哲者,阳也,故若时燠然;谋者,阴也,故若时寒然;睿其思,心无所不通,以济四事之善者,圣也,故若时风然。狂则荡,故常雨若;僭则亢,故常若;豫则解缓,故常燠若;急则缩栗,故常寒若;冥其思,心无所不入,以济四事之恶者,蒙,故常风若也。

《洪范传》是王安石为《尚书洪范》所作的一篇哲学作品,主要阐释了五行学说在治国理政中的应用和意义。下面将逐一解读这首诗的每句内容及其背后的哲学含义:

  1. 从顺逆关系中寻找治国之道:诗中的“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吉”表明,当国家决策与民众意愿相一致时,即便存在疑惑,这样的决策也往往能够带来好的结果。这表明,政治决策应该充分考虑到民意,顺应民心。
  2. 尊卑有序与民众参与的重要性:“庶民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卿士逆,吉”,强调在治理国家时,尊重民众的力量至关重要。只有当民众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时,才能确保政策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3. 阴阳调和与自然和谐共生:“庶征,曰雨、曰燠、曰寒、曰风,曰时”,这反映了古代对天气变化的高度重视。雨水、温暖、寒冷、风力和季节变换都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通过观察这些自然征兆,可以预测未来的气候条件,指导农业生产。
  4. 五德终始与历史变迁:“一极备凶,一极无凶”,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社会问题,都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自然规律。过度或缺失某种力量都可能导致问题的恶化。
  5. 天人合一的世界观:“雨极备则为常雨,极备则为常,风极备则为常风,燠极无则为常寒,寒极无则为常燠”,这里的“常”,指的是常态或正常状态。这反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即自然界的变化与人的行为密切相关。
  6. 灾异与政治清明的关系:“曰休征:曰肃时雨若,曰时若,曰哲时燠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这里通过列举五种祥瑞现象来象征君主的政治清明和社会安定。这些现象的出现预示着国家的繁荣昌盛。
  7. 灾害与治理的辩证关系:“曰咎征:曰狂恒雨若,曰僭恒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风若”,这里的“咎征”指的是由于政治失序或管理不善而引发的自然灾害。通过对各种灾害现象的描述,提醒统治者要时刻关注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洪范传》不仅是王安石对《尚书洪范》的一种注解,更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通过对五行学说的阐述,王安石提出了一个以天人感应为基础的治国理念,强调了政治清明、顺应民意、尊重自然等原则。这不仅是对古代智慧的传承,也是对现代社会的有益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