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赢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以下是《前赤壁赋》的译文和注释:

译文:

  1. 月夜泛舟游赤壁:七月既望,苏轼与客人乘着小船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上没有泛起一丝波纹。

  2. 品酒赋诗赏美景:举杯邀请客人同饮,吟诵了关于月亮的诗歌,并歌唱了窈窕的歌曲。不久月亮从东山之上升起,在空中徘徊,在斗牛之间。白露覆盖江面,水光连天。

  3. 泛舟至江心:纵一叶小舟随江流飘荡,穿越无边无际的江面。浩渺的水势让人感到如驾风而行,但并不知道将到达何处。自己如同孤独地立于世外,仿佛超脱世俗。

  4. 饮酒作乐歌咏情:于是尽情畅饮,边唱歌边敲打船舷。歌声中充满了对美人的思念,她仿佛在遥远的天边。客人中的有人吹起洞箫,和着歌声一同奏响。那声音呜咽悲切,似乎在诉说着无尽的忧愁和爱慕,余音袅袅,宛如缕缕不绝的哀思。

  5. 观鱼听泉感自然:月光照射下,江水清澈透明,鱼儿在水中游动。周围的群山也仿佛被月光照亮,静谧而神秘。

  6. 感叹人生无常事:客感叹人生的短暂无常,世事变迁。他感慨岁月如梭,人生若梦,不禁让人心生愁绪。

  7. 与世隔绝寻解脱:苏轼则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他欣赏自然之美,享受当下的宁静与和谐,不愿被尘世纷扰所累。这种心境使他暂时忘却了世间烦恼,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和安宁。

  8. 饮酒唱歌共欢庆:他们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欢乐的气氛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这歌声仿佛在诉说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寄托了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和祝福。

  9. 明月皎洁照人心:当明亮的月亮出现在夜空中时,苏轼感受到了它带来的光明和温暖。这光芒照亮了他的心灵,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宁静和满足。

  10. 天地间永恒存在:苏轼意识到天地万物都是永恒的存在,它们的生命周期有限,但却有着无限的美和价值。这些发现让他对宇宙产生了更深的敬畏之情。

注释:

  • 壬戌之秋:即农历九月,古代以干支记年法表示年份。
  • 乙卯岁七月既望日:即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十六日。既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日。
  • 苏子:苏轼自称其名或字。
  • :苏轼的朋友。
  • 客喜而笑:客人因愉快的心情而开怀大笑。
  • 洗盏更酌:洗净酒杯重新斟酒。
  • 肴核既尽:盘中的食物和果核已全部吃完。
  • 相与枕藉乎舟中:相互枕靠着躺卧在船上。
  • 不知东方之既白:不知道天已经亮了。形容夜深。
  • 桂棹兮兰桨:桂木制的船桨和兰木制的船桨,泛指精美的船具。
  • 击空明兮溯流光:拍击水中明月的影子,逆流而上追寻月光的流动。
  • 渺渺兮予怀:我的心啊多么渺远。
  • 望美人兮天一方:望着天上的美人,心里想着她在遥远的天边。
  • 舞幽壑之潜蛟:让山涧里潜藏的蛟龙跳起舞来。
  • 泣孤舟之嫠妇:让孤单的船儿上的寡妇哭泣。
  • 何为其然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象呢?

《前赤壁赋》通过描述苏轼与其友人在赤壁下泛舟赏月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感悟。文章不仅体现了作者的豁达与超脱,还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是一篇充满哲理与艺术魅力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