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张颠俗子,变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怀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时代压之,不能高古。高闲而下,但可悬之酒肆。辩光尤可憎恶也。
【注释】
论草书帖:这是一首论及草书的帖子。
论:评论。
草书:一种书法,用笔随意挥洒,不求工整规范。
晋人:指晋朝人。晋代书法名家很多,但其中最有名者是王羲之(字逸少)。
张颠:唐人张旭,字伯高,号颠公,以善写草书著称。
俗子:平庸之人。
天成:自然成熟的样子。
高闲: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字,因字中多有“闲”(即“门”字)而名。
辩光: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字清臣(一作清远),号多士。
【赏析】
此诗评说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怀素、颜真卿三人的草书。
首句点明论题,即草书要成为上品,必须达到晋人的水平。张旭、怀素、颜真卿都是草书名家;张旭尤以狂草见长,而怀素则以草书为乐;颜真卿虽不专攻草书,但其作品亦能见出其对草书的独特理解。次句指出张旭的草书虽已达到了古法的高度,但世人却仍认为他不过如此,因而不能称为上品。这反映了世人对于草书的一般认识与评价。三句进一步说明张旭虽被世人所非议,但仍有识者认为他的草书自有其价值。这里所说的识者,是指懂得鉴赏的人。怀素的草书虽比张旭的更胜一筹,但他的作品还缺乏自然成熟的风格,只能算是一种天成之作。四句指出时代对怀素的影响。怀素虽然在技巧上有成就,但他的一生却未能达到晋人的高古境界。五句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六句指出颜真卿的草书虽然比怀素更高一筹,但却也仅能悬之酒肆,而不能登堂入室,与晋人的高古境界相比尚有距离。七句指出辩光的草书尤其可憎可恶,可见其过于矫揉造作,缺乏自然之美。八句总结全文,说明要想成为真正的草书大家,就必须像晋人那样,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力和独到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