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祐六年十月,颍州久旱,闻颍上有张龙公神祠,极灵异,乃斋戒遣男迨与州学教授陈履常往祷之。迨亦颇信道教,沐浴斋居而往。明日,当以龙骨至,天色少变。二十六日,会景贶、履常、二欧阳,作诗云:“后夜龙作云,天明雪填渠。梦回闻剥啄,谁呼赵、陈、予?”景贶拊掌曰:“句法甚亲,前此未有此法。”季默曰:“有之。长官请客吏请客,目曰‘主簿、少府、我’。即此语也。”相与笑语。至三更归时,星斗灿然,就枕未几,而雨已鸣檐矣。至朔旦日,作五人者复会于郡斋。既感叹龙公之威德,复喜诗语之不谬。季默欲书之,以为异日一笑。是日,景贶出迨诗云:“吾侪归卧髀骨裂,会友携壶劳行役。”仆笑曰:“是男也,好勇过我。”

【注释】

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颍州:治所在今安徽阜阳市。祷雨帖:指张龙公神祠,传说为宋仁宗时人,因祷雨而名闻天下。张龙公祠在颍上县东南,有碑记其事。

久旱:长时间干旱。

斋戒:古代祭祀前必须沐浴斋戒,以示虔诚。遣男迨:派他出外祷告。陈履常:字履常,北宋文学家。

极灵异:极其灵验。

龙骨至:张龙公庙中的神像被请来。天色少变:“少”通“稍”,“少变”即天气开始转晴。

二十六日:十月二十六日。景贶、履常、二欧阳:景贶(苏轼),履常(苏辙),欧阳修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景贶拊掌曰:“句法甚亲,前此未有此法。”:景贶鼓掌说:“这个句子的写法非常贴切,以前没有人这样做过。”

相与笑语:一起笑着谈论。

星斗灿然:星星灿烂。

至朔旦日:到初一。作五人者复会于郡斋:这五个人都回到郡斋中聚会。作五人:同“五人”。郡斋:太守府中的书房或办公处所。

既感叹龙公之威德:既感叹张龙公的神威和恩德。复喜诗语之不谬:又高兴诗中没有错。

季默欲书之,以为异日一笑:苏轼打算把这首诗抄下来,以备日后自己欣赏一笑。异日:以后某一天。

是日,景贶出迨诗云:“吾侪归卧髀骨裂,会友携壶劳行役。”仆笑曰:“是男也,好勇过我。”:这一天,景贶拿出苏轼写的《祈雨》诗说:“我们这群人回来躺下时,连大腿骨头都要碎了;会见朋友携带美酒,辛苦奔走劳累。”苏轼笑着说:“那个男子啊,比我勇敢过了头!”

【赏析】

《祷雨帖》记述的是北宋熙宁九年(1076)九月七日,苏轼在颍州任知州期间,因当地久旱不雨,遂与友人陈履常一同前往颍上县东南张龙公祠祈祷降雨,并写下了一首《祈雨诗》的事。该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张龙公神灵的崇敬之情。

全诗共四句,每句都紧扣“雨”的主题,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第一句“祷雨帖”,直接点明题目,表明这是一篇关于“祈雨”的文章。第二句“祷雨帖”后接一句“元祐六年十月”,明确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第三句“久旱”,则是对当时颍州的气候状况的客观描述,也是对“祈雨”原因的有力说明。第四句“当以龙骨至,天色少变”则是对祈祷效果的生动描绘。

整首诗构思巧妙,语言简练,富有诗意。其中,“后夜龙作云,天明雪填渠”两句更是传神地描绘了张神祠的神奇之处,令人叹为观止。同时,诗人还通过对比手法,将自身与张龙公进行了形象的比较,进一步突出了对张龙公神像的敬仰之情。

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如“吾侪归卧髀骨裂”一句,将众人期盼降雨的心情比喻为“归卧”,既形象生动又富有感染力;又如“会友携壶劳行役”一句,将众人奔波劳碌的情形比作“行役”,既形象逼真又富有生活气息。

这首《祷雨帖》是苏轼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它展示了苏轼作为政治家兼文人的博大胸怀和卓越才华,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北宋时期社会风貌的重要窗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