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昔仲叔于奚有功于卫,辞邑而请繁缨,孔子以为不如多与之邑。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卫君待孔子而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为名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夫繁缨,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细务也,而孔子先之。诚以名器既乱,则上下无以相有故也。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易》曰:“履霜,坚冰至”,《书》曰:“一日二日万几”,谓此类也。故曰:分莫大于名也。

资治通鉴·卷一·周纪一

在《资治通鉴》中,周纪一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了礼制的重要性和其在历史变迁中的体现。该章节首先阐述了礼的作用,即区分尊卑、亲疏,以及规范各种事物和活动。礼不仅是社会秩序的基础,更是维持国家稳定的关键。《资治通鉴》中提到的“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深刻揭示了一旦名分和器物失去其应有的地位,整个社会秩序将岌岌可危。孔子的言论也进一步强调了名与器的重要性,认为这两者是君主治理国家的基石。

文章通过引用古代的历史事件,如仲叔于奚的故事和孔子的政治理念,展示了礼制的复杂性和其对政治稳定的影响。孔子在处理繁缨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智慧,以及对名分的严格要求,体现了他对治国原则的坚持和重视。这种从细节出发,逐步揭示治国之道的方法,使得读者能够深入理解礼制的核心价值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实际运用。同时,通过对《易经》和《尚书》的引用,增加了论述的权威性和深度。文章结尾处,司马光以“故曰:分莫大于名也”作结,再次强调了名分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礼制价值的尊重和传承的愿望。

整体而言,《资治通鉴·卷一·周纪一》不仅是一部记录历史事件的典籍,更是一部探讨治国理政智慧的宝典。《资治通鉴》通过严谨的史学研究和深刻的哲学思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且多维的历史画卷,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的智慧与远见。

(注:原文已提供详细翻译和注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