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鐸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
诗句:
资治通鉴·卷一·周纪一
译文:
智伯向韩康子提出请求,希望得到土地。康子想要不给他,但段规劝说道:“智伯喜欢利欲熏心且固执己见,不给的话,他必然会攻打我们。不如给他。他习惯于得到土地后,必定会向别人索求。如果别人不同意,他就会用武力威胁。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避免祸患并等待事情的发展。”康子听后说:“好。”于是派遣使者把万家之邑交给了智伯。
注释:
- 智伯:晋国的公子,后来成为晋国的大夫。
- 韩康子:韩国的君主,也是一位明智的国君。
- 段规:智伯的谋士,善于观察形势,有远见卓识。
- 万家之邑:指的是很大的一块土地或人口众多的城市。
- 无故索地:没有正当的理由却要求别人交出土地,显得有些贪婪。
- 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如果没有合理的请求,其他大夫必然感到害怕。
- 尹铎宽:尹铎是晋阳(今山西太原)的官员,对民众宽厚有加。
- 先主之所属:指晋阳是晋国祖先所建之城,有着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 浚民之膏泽:指灌溉、滋养百姓的土地,比喻国家资源。
- 浚民之膏泽以实之:指国家通过灌溉等手段来充实百姓的生活。
- 尹铎之所宽:尹铎作为晋阳的官员,对百姓宽厚,受到百姓的爱戴。
- 民必和矣:指百姓和睦相处,国家安定。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智伯在与韩康子交涉的过程中,如何通过巧妙的言辞和计策来获取利益,同时也展现了智伯的贪婪和固执,以及其最终因无法获得土地而引发的连锁反应。智伯的行为最终导致了晋国的危机四伏,也反映出了当时诸侯之间为争夺土地而不断发生战争的局面。诗中还体现了智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态度,以及他对百姓生活的忽视。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智伯行为的描写,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与自私,同时也提醒人们在处理事务时需要谨慎,避免因为一时的利益而带来长远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