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于襄王,襄王不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文公于是乎惧而不敢违。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智伯之于晋,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或者以为当是之时,周室微弱,三晋强盛,虽欲勿许,其可得乎?是大不然。夫三晋虽强,苟不顾天下之诛而犯义侵礼,则不请于天子而自立矣。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礼义而征之。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而讨之!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资治通鉴·卷一·周纪一

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于襄王,襄王不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文公于是乎惧而不敢违。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

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智伯之于晋,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或者以为当是之时,周室微弱,三晋强盛,虽欲勿许,其可得乎?是大不然。夫三晋虽强,苟不顾天下之诛而犯义侵礼,则不请于天子而自立矣。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礼义而征之。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而讨之!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译文: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司马光主编,从公元前403年开始,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为止,涵盖了16个朝代的历史。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书中记载的历史从公元前403年写起,一直持续到959年。在这部历史著作中,司马光以时间为线索,事件为内容,详细记录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的整个时期。全书共294卷,约有300多万字,其中隋唐五代371年的内容占全书的40%左右,史料价值最高。

《资治通鉴》的编纂始于公元前403年,当时周威烈王任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这一年标志着周朝统治的衰落和分崩离析的开始,此后周王朝的统治逐渐削弱,国家的纲纪和秩序也开始崩溃。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朝的权力越来越集中于诸侯手中,他们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而是自行其是,甚至出现了“僭越”的现象。这种趋势最终导致了战国时期的七雄争霸,其中最为显著的是魏国、楚国和秦国的崛起。这三个国家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而且在政治和经济上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他们的扩张使得周朝的地位岌岌可危,最终导致了西周的灭亡。

《资治通鉴》通过对这一时期历史的记录,揭示了权力斗争和政治变革对历史进程的巨大影响。特别是通过晋国大夫的“请隧”事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内部权力结构的变动是如何影响到国家整体的命运的。这个事件不仅反映了个人对权力的追求,更体现了整个国家政治生态的变化。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的疾苦。因此,《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历史的记载,更是一本揭示人性和社会变迁的深刻著作。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曾经辉煌而衰落的帝国是如何在内外压力下逐渐走向灭亡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