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四零三年)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春秋》抑诸侯,尊周室,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以是见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惓惓也。非有桀、纣之暴,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是故以微子而代纣,则成汤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宁亡国而不为者,诚以礼之大节不可乱也。故曰:礼莫大于分也。

原文: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服役者,岂非以礼为纲纪哉!…

译文:

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周威烈王姬午)初次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服役者,岂非由礼为纲纪哉!

赏析:

这段文字出自《资治通鉴·卷一》,是春秋时期的历史记载。威烈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首次分封晋国的三位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国君。这是周朝礼崩乐坏的标志,也是春秋时代结束,战国时代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文章开头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强调礼仪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重要性,并指出“天子之职莫大于礼”。

从文中可以看出,周威烈王之所以能够任命这三位大夫为诸侯国君,是因为他们都是晋国的重臣,有能力和地位支持这一决策。这也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争霸战争的结束,以及周朝中央集权体系的逐渐恢复。通过分封这些重臣为诸侯国君,周威烈王试图稳固自己的统治基础,并试图恢复和强化周朝的权威。

这段文字也体现了孔子对于礼的重视,他认为“礼”不仅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还是区分君臣贵贱、维护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这种理念在当时社会尤为重要,因为它有助于维持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资治通鉴·卷一》中的这段文字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分封晋大夫为诸侯的历史背景和原因。通过对孔子话语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周朝正处于一个权力重新分配和政治改革的关键时期。通过分封这些有影响力的大夫为诸侯国君,周威烈王试图巩固自己的统治,并恢复和强化周朝的权威。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争霸战争的结束,以及周朝中央集权体系的逐渐恢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