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阏逢阉茂,尽玄黓执徐,凡十九年。

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公元前二二七年)

荆轲至咸阳,因王宠臣蒙嘉卑辞以求见,王大喜,朝服,设九宾而见之。荆轲奉图以进于王,图穷而匕首见,因把王袖而揕之;未至身,王惊起,袖绝。荆轲逐王,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操尺寸之兵,左右以手共搏之,且曰:“王负剑!”负剑,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匕首擿王,中铜柱。自知事不就,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遂体解荆轲以徇。王于是大怒,益发兵诣赵,就王剪以伐燕,与燕师、代师战于易水之西,大破之。

始皇帝下二十一年(乙亥,公元前二二六年)

冬,十月,王剪拔蓟,燕王及太子率其精兵东保辽东,李信急追之。代王嘉遗燕王书,令杀太子丹以献。丹匿衍水中,燕王使使斩丹,欲以献王,王复进兵攻之。

《资治通鉴 · 卷七 · 秦纪二》是中国古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部分。该书记载了中国秦朝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其中《荆轲刺秦王》是其中最著名的篇章之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注释和赏析:

  1. 诗句
    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公元前227年)

  2. 译文:(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7年)

  3. 注释:(秦始皇)

  4. 赏析:《荆轲刺秦王》描述了秦始皇二十六年,燕太子丹为了报复仇国,派荆轲去刺杀秦始皇,这是一段充满紧张氛围的历史故事。

  5. 诗句
    荆轲至咸阳,因王宠臣蒙嘉卑辞以求见,王大喜,朝服,设九宾而见之。荆轲奉图以进于王,图穷而匕首见,因把王袖而揕之;未至身,王惊起,袖绝。荆轲逐王,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6. 译文
    荆轲到达秦国都城咸阳后,通过秦王嬴政的宠臣蒙嘉,用谦卑的态度请求觐见。嬴政见到荆轲后非常高兴,穿上上朝礼服,举行了隆重的朝会接待荆轲。荆轲捧着地图献给嬴政,当地图展开到尽头时,一把匕首出现在画面中,荆轲趁机抓住嬴政的衣袖挥舞匕首攻击,但还没有等他接近嬴政,嬴政就惊恐地跳起来,袖子被扯断。

  7. 注释

  • 荆轲(?—约前227):战国末期燕国刺客,燕国太子丹的门客。
  • 嬴政(公元前259年—前210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秦始皇,姓嬴名政。
  • 王宠臣蒙嘉(?—前227年):嬴政时期的大臣,为荆轲的求见提供便利。
  • 朝服:指古代天子或诸侯正式会见宾客时所穿的礼服。
  • 九宾:古代最高级的礼遇,用以表示对贵宾或重要人物的尊敬。
  • 奉图:献上地图。
  • 图穷:地图展开完毕。
  • 揕(chán):刺杀。
  • 环柱:绕柱子跑动。
  • 群臣:指朝廷中的官员。
  • 事不就:事情没有成功。
  •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必须得到一个约定来回报太子。
  • 体解:身体分割。
  • 徇(xùn):示众。
  1. 赏析
    此诗叙述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荆轲受燕太子丹的委托前往秦国刺杀暴戾无道的秦始皇,在行刺过程中与秦王展开了殊死的搏斗。诗中描绘了荆轲英勇的形象以及秦法对于士兵不得持有刀剑的禁令,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同时,诗中也反映了秦朝严密的军事制度和强大的国力。

《资治通鉴·卷七·秦纪二》是了解秦始皇时期政治军事动态的重要史料。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学习,不仅能够了解到当时的文化背景和政治制度,还能深刻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勇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